把握语文教学规律 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 薛 娟
教学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需要新理念贯穿在教学中。只有不违反教学常识,才能使教学工作有序的进行。实践新理念,才能使教学工作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新理念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在被广大教师逐步接受的过程中也会逐步转化为教学常识,更新的理念也会随着社会的需要、教学的需要而产生,教育会因此注入活力而充满生机,教育教学效果也不断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有效调动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力争把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这样,就会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在讲解《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优美的题画诗,但是从画的题目分析,苏轼诗中有一点欠缺的内容,大家能否把它找出来。”此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诗人的诗也会有缺欠,这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找出诗中没有写到“晚”的内容。学生们想象画面上应该有夕阳的,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春江晚景”。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诗的内容和题画诗的特点。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诱发兴味。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兴趣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面前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便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
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要使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促使教师热衷于不断地吸纳,不断地输出。这种“吸纳”与“输出”的反复操作,逐渐固化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格局,教师始终处于先在的、主动的强势地位,而学生则处于后在的、被动的弱势地位。师生关系呈现出不平等,甚至是对立局面,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抑制。久而久之,学生弱化为学习的奴隶。时至今日,“传统教学”、“应试教学”支配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是穷途末路。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转变传统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在学习《晏子使楚》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人物。教师提问:“这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呢?”学生议论纷纷。教师继续介绍晏子:“古时候有一个人名字叫晏婴,这个人个子非常矮小,但是他能力超群,在齐国做大夫,也就是丞相,官职非常高。这个人很有才华,人们尊称他为晏子。他出使楚国,受到不公正待遇,他利用自己的智慧赢得尊重,维护了齐国的主权。他究竟遇到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做的呢?请大家阅读文本。”学生听教师介绍完之后,都急不可耐地进行文本阅读,说明学生关注点被激活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又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发学生兴趣,再设计悬念性思考问题,将学生一步步带入学习情境。教师的引导自然条理,学生学习兴趣逐步高涨起来,学习效果自然显著。
学生对文本人物产生浓厚兴趣,自然会生发探索的欲望。课堂教学进入学生参与环节,学生阅读文本感知大意,梳理思路,对文本形成多元解读,教学进入健康高效轨道。
三、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的崇高在于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铸造灵魂。教师要用坚挺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卓越才能,铸就民族未来的奇光异彩。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师除了要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之外,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人性、人格、意志等。因此,联系实际去分析理解作品人物的心特征和行为特点,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品格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大有裨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选文选编了一组主题为“爱国情怀”的课文:萧乾的《枣核》、都德的《最后一课》、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祖国》、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晏子使楚》。“谁怜爱国千行诗”,“一寸山河一寸金”。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让我们倾听已届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的心声,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痛楚,品味著名科学家始终眷恋祖国的深情,领悟仁人志士面对山河破碎而壮志难酬的忧愤,感受古代外交家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促使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一代,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树,他们的思想品德可塑性极大,他们的模仿性极强,且思维活跃、上进心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时机,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高尚人格的培养,让他们吸收优秀人物高尚品德的营养,茁壮成长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从而为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更加繁荣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目标明确、更新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变得有魅力,深深吸引学生,不断努力提升教学效果,才能真正适应教学要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