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 巩捍东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和深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已悄然进入化学课堂, 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集于一身,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思考创新能力。下面就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高一化学的《绪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单纯采用口授的方法来讲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学生会感到枯燥,如果能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中外化学科学家发明创造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尤其是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学发现及化学发展的前沿,如“纳米科技、材料化学”,就能引起他们的神秘感及好奇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也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一些为化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和事,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爱科学、献身科学,投身于探索真理的热情,也使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二、增强直观性和生动性,突破重点、难点
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在增强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化学、物理现象直观、形象认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事物理性的认识,使教与学得易于开展。例如讲解“核外电子运动特点”的时,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模型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前者由于缺乏动感而使学生误以为电子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后者则会让学生认为原子是一些实心的几何体。为了能让核外电子动起来,我们可以制作了《核外电子运动》的动画课件。可用小黑球代表电子,稍大的红球代表原子核,小黑球在红球附近可伴随乐曲声一闪一闪地出现,随着闪现次数的增多,使学生看到这样一种规律:离红球(原子核)越近,小黑球(电子)出现的几率越大,然后用模拟照像技术将这些图片按比例叠加,逐渐显示出电子的模型。从而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物质各种不同速率下的视觉印象,认识并理解电子运动的特点及其描述的方法。在例如我们在讲述“化学键”时,对于离子键的形成往往很难用语言描述,即使用实物也看不清内部结构。如果我们采用动画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钠原子和氯原子怎样通过得失电子转化为阴、阳离子,然后阴、阳离子又如何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离子键,整个过程一目了然。这样的教学方式直观、生动,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三、辅助化学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化学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危险性(或有毒或爆炸)实验、污染严重的实验和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还有一些实验因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做到随时调用等都可以利用借助多媒体技术,而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效果的结合能模拟实验的过程,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增强实验的效果。对于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老师不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只能靠嘴巴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对此学生很难形成深刻记忆,但是通过计算机模拟这些错误操作,不仅将错误的原因弄清楚了,而且还会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震撼感,印象深刻。例如:①初中化学中讲解氢气制取和收集时,如果氢气未经验纯,就点燃混有空气的氢气而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仪器破损,人员受伤的实验;③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如果先停止加热,然后将导管从水中移出,而使水倒吸试管炸裂;②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烧伤皮肤的实验;④当加热液体超过三分之一的试管且试管口朝着人时,液体冲出管外且灼伤人等,都可用动画来完成,学生看到错误操作的危害性,印象深刻并加深了对错误原因的理
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化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加快教学进度。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将教学内容中的示意图、表格、例题、习题和内容总结等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减少了板书、板画的时间,从而把教学内容讲得更加透彻、更加生动活泼。多媒体的使用还可以代替教师的部分讲授,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和巩固。这样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36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