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动动 芝麻开门
——谈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
◎ 庄兴莲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美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美术教学课堂已不单是教会画就行了,更应该有“质”的体现。而"注重儿童潜能的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各种素养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正所谓“小手动动,芝麻开门”。低年级美术注重动手参与能力培养,会让学生受益非浅,打开神奇的创造之门,在教学中,我从三个方面入手,做学生的引路人。
一 、树立自主意识形成动手参与定势
l、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兴趣激发的方法很多,我们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教材为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以新奇激发兴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百变团花》一课时,把一张普通的纸的一折一剪就会变成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漂亮图案,学生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很快做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团花,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2)以情感激发兴趣: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发展处于萌芽时期,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当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到教材之美。如能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3、师生情感相互交流: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独立思考的个体,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到学生中去,缩短师生距离。实验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全体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2)放松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心理。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放松的,做出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的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各种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
二、教师巧妙引导,赋予学生动手参与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l、重技法训练,轻知识的掌握。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彩笔的勾线、涂面、创作、色彩搭配以及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又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重想象空间,轻临摹。"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多媒体的应用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空间,这一方法可视性强,时空转换快,吸引力大,能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3、创作途径重多样,轻单一。
(1)、观察比较法。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没有形成,不能自觉地、自主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初步印象,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创作就可以水到渠成加深印象。如二年级的《漂亮的钟表》一课,先让学生看看生活中的小钟表,再看看设计师手下的钟表,进行比较,感知画面并创作作品。
(2)、玩做结合法。学生天性爱玩,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培养感性认识,实现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重要。如:《美丽的天空》一课,让学生先用幼儿园学过的撕纸拼贴做做玩玩,再画下来。《让我们的飞机上蓝天》一课可让学生折好飞机到教室门前尽情玩耍,寓教于乐。在游戏之余,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创作便得心应手、各具其态。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实践的活动和相互的讨论悟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教育目标。
三、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动手参与的机会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l、课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观看学生作品、平行班作品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吸收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换角色学生上讲台,在教中参与。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感到"学海无涯"而厌课、厌学。而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学生学会评价,在"说"中参与。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一、二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可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通过这样的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南市黄山经济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