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 杨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的转变迫在眉睫,作为一线老师就要做到使学生能积极向上的学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应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去培养。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多让学生猜想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波利亚认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那么就应当让猜想、合情推理占有适当位置。”老师可以把教材上的例题、练习题或一些学习结论开放,放手让学生去猜想结果。这样有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首先让学生猜想:是不是只要有三根小棒就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呢?这时,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去思考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说能,有的同学说不能。我没有作出反映。其次,我每个小组发5根小棒,让学生随意拿3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猜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要想证明自己的结论到底对不对。然后再让他们猜想原因是为什么。再实践得出结果。最后我再联系实际,出示小明去上学可走的三条路的线路图,又让学生猜想:走哪一条路最近?为什么?这时,学生一口气就答出来了。
二、多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靠模拟与记忆,而应该是学生积极有效的探索交流的过程,我们应抓住这样的机会,创造这样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如教学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时,我出示了以下两组题目让学生计算:
4×25= 8×125=
16×25= 16×125=
44×25= 88×125=
做好后,观察这些算式,思考:
1、你能举几个类似的题目吗?
2、你能发现其中有快捷的计算方法吗?你能用语言来叙述一下吗?
3、你能简单的解释或给予证明你得到的规律吗?
这个例子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经历了由特例进行探索,归纳,猜想,并给予简单解释,证明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学生能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并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辨证统一的哲学思想也渗透其中了。
三、多创造一些让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走进新课程》一书中曾有这样一句话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数学学习要改为学生的“学习”为主,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出来,学习成果才能瓜熟蒂落。那些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最终并不会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什么值得回忆。有的甚至造成学生后继学习的困难。这些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惊醒吗?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动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实验,去猜测,去交流,去概括,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牢固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后有一道几何计算的练习题: 李大爷家有一块菜地(如图所示)这块菜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观察、探索,经过学生充分的思考,找到分割、拼组的数学方法,学生在这个方法启发下,比比划划,剪剪,移移,拼拼,想想,最终会把这个多边形划分为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或者拼成一个宽9米,长(21+19)米的长方形。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和乘法分配律得出计算:21×9+19×9=(21+19)×9。
这样,学生学的轻松自然,学的积极投入,我们教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得出结果。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一看就知道会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因为通过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得最深。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不要怕浪费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到学习是积极愉悦的,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把时间多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充满感情的去学数学,只有这样小学数学的教学才能体现大众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有延伸,有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岑巩县新兴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