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 陈秀芬
摘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文从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问题情感设置、师生探索活动、教学手段来探讨在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培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教育部推出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新课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在教学目标上,从传授知识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情感的转变,从教学方法上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兴趣、愉快的心情去学习;从教学过程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探索;从教学手段上重视现代化技术的初中数学课堂的使用。
一、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都偏重于对知识的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特别定知识的系统整理,知识的连续性原则。在新课标指导下提出了数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培养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发展思维逐步成为追求真理的社会主义新人;关注数学教育的基础性和长远目标,反对急功近利,打好基础,掌握基本方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包含对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会四个层次;能力目标包含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情感目标包含学生间的合作情感和师生合作感情。
例如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含义;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会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两种相关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经历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的特点和作用。
(2)掌握运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
从以往的目标教学中,我们都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去导入新课,达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化难为易。新课标提出数学问题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把数学问题变得人人明白,人人会用,在数学教学应该有主旋律,再配以和弦,使音乐一样和谐美妙,这样一可以使学生喜欢数学,二可以使学生抓住要领,逐步领会实质性内容。因此我们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兴趣,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新知识。设置的问题情境包含对新知识有关的兴趣问题,动画情境和美妙情境等。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问题情境设置中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显示奥运会的篮球比赛动态图片,然后提出问题:问题1、篮球比赛中,每一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1场得2分,负1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老师通过构建学生比较熟悉的奥运会篮球比赛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作铺垫。而学生通过分析题目,互相讨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
分析: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设赢了x场,输了y场,则
胜
负
合计
场数
X
Y
22
积分
2x
Y
40
列方程得x+y=22,
2x+y=40
问题2:《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较为普及的算书,许多问题浅显有趣。其中下卷第31题“鸡兔同笼”问题流传尤为广泛,飘洋过海传到日本等国。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老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古代有趣问题,吸收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学好二元一次方程作铺路。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并积极发表意见。结果为:
解:设鸡有x只,兔有y只,根据题意得:x+y=35,2x+y=94。
三、在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师生探索活动的设置
在传统的教学中通过老师对例题分析,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课堂中都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体现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意识。
例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的师生探索活动设计为:探究1:x+y=22,2x+y=40,x+y=35,2x+y=94。
想一想(1)这些方程有什么特点?(2)它们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观察,发现方程的特点,将所列的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得到结果(1)2个未知数;(2)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导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提醒学生注意:(1)“一次”是指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不是未知数次数。(2)方程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探究2:未知数x、y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即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记作, 。让学生探究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再通过变式练习(各出一条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帮助学生巩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x
y
探究3:(1)方程x+y=22中,符合实际意义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格中:
让学生思考,主动去探究问题,总结: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思考:如果不考虑实际意义,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多少个?
(2)再找出方程2x+y=40符合实际意义的解,并把它们填入表格:
x
y
不难发现x=18,y=4既是x+y=22的解,又是2x+y=40的解,也就是说是这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最后通过变式练习(出一条练习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出一条练习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通过学生合作,完成练习和学生思考,合作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意义的理解。
探究4:师生合作探究(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2)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3)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四、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是通过一本书,一枝粉笔,一个黑板来传授知识给学生,这样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枯燥无味,会产生厌学情绪。新课标要求我们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有意识地引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进行信息处理(包括快速计算、自动制表、智能绘图、人机交互等),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教学目标,问题情境设置,探究活动中的题目,解题过程,板书,小结可以通过黑板板演,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扩大课堂容量。
例如上《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教学目标,用动态设置奥运的篮球比赛场面,显示问题1、问题2的内容以及探究活动中的探究1、2、3、4题目,至于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考、分析、总结、练习可以运用黑板板书出来。这样使人机交互使用。
总之,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根本,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教师的指导,完成课堂的探究任务,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的思维全过程,人人达到成功感。
(作者单位:广西平南县思旺镇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