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追求
◎ 赵芳
一、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学生答,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堂课是一堂好课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中国的学生回家后,家长们问学生: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问的话通常都是: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的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家长会和孩子一样喜形于色,如果中国孩子对家长说我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认为孩子在逞能。
在中国,我们经常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有时还抽查学生,只要都符合标准答案,老师就心满意足了,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道题就这么答”,“教参”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教师在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参”,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新课程要求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二、课堂教学要民主、和谐、生动、活泼
我们的课堂井然有序,除非特别的需要,上公开课或有领导听课,会给予学生一定说话的权利,在平常上课的时候,老师需要你回答的时候你才能回答,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通常是要保持沉默的,更谈不上让学生去思考,去提出有创意的观点。对文科学生采取反反复复的机械记忆。我们这样的课堂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应付和无奈。教师如何乐教!学生如何乐学!
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应该有统一模式,上课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课堂气氛应该是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师尊重学生,师生关系平等。在教室里,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上课教态要随意,寓教于乐,生动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每堂课教师讲解不要太多,只需要提纲挈领地讲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思考、操作、查阅有关资料等自主学习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个别指导,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在课堂中学生可以不断的提问和对话,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安静的,而应该是一种对话式的教育。
三、课堂教学要尊重个性,强调创新
我们的高中教育要非常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在课堂上我们希望能经常看到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学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可以和书本上的解释不同,学生回答不上或不全,不能嘲笑挖苦,而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鼓励他们开口多说,不要怕错。老师要善于挖掘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后应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包含有某种“ 选择”,基本的教育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寻求到一种与别人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然后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索。学生的经验不足,理论水平不高,教室里可以摆放一个资料架,学生自己遇到问题时可以离开座位到教室边上的书架旁查阅资料。善于寻找帮助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们的课堂讲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的探索欲,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课堂教育的一条基本的教学原则是鼓励创新的原则,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教会学生去思考,去问为什么,不断地探讨,相互地学习,发展自己的创造力,我们的教育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的学生独立性与批判性较差,缺少追求真理、勇于承担、善于沟通、乐于分享的品质。我们的要求在表面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差异,在实践中造成学生学习空间小、选择性少、负担重、动手能力差、想象力贫乏、创造力弱。我们教育应当更多地提倡自我教育、潜能教育、人性化教育、成长教育、生命教育,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间,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撞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让学生真正享受教育,享受教育带来的欢乐。教育的成功就在于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能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教育的千篇一律,只会造就千篇一律的学生,它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更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我们的教育中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对人的生命和环境的热爱。
四、课堂学习要“投入”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独创性的思考是从哪里生成的呢?信息的来源越丰富,就越能生成独创性的思考,独创性的思考只能从贮藏在头脑当中的优秀的知识来创造,记忆的容量越大,越容易生成独创性的思考,犹太人之所以有很多天才,就是因为犹太人是记忆的民族,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有必要背诵大量的优秀的重要的知识的。一旦大脑这种大容量的记忆系统完成之后,接下来就很容易吸收各式各样的知识。也就可以拥有很深的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
总之,只有我们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空间和舞台,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念。只有我们的认识和观念变了,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方显真正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湖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