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王佐萍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创新”起步于“创新意识”,达成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两部分:一是潜在创新能力,我们称之为“创新潜能”;二是已具备的创新能力。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就应当创设和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欲望和志向,在班队集体和课外小组以及学生群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具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就能产生良好的心理,学生就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和先导,学生大都富于想象,甚至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有些想象是不太实际的幻想,也应在保护和鼓励其富于想象前提下,把他们巧妙地引向实际,而不轻易否定,简单指责,甚至嘲笑、讽刺,使学生失去“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而导致不敢多想、多谈、多做,不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就应该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往往能最先提出一些新见解,新主意,有些甚至是教师不敢想或想不到的,如果给予赞许和信任,支持和鼓励,学生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励,不管是学生的一幅画,一项科技小创作,一篇文章,一个好主意等等,只要具有新意,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并提供展示的机会,对其优秀的成果给予奖励。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引探教学法的教学指导原则第四条即为:“突出思维训练原则”。要使学生掌握创新思考的方式,就要高度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问几个“还有别的方法吗?”“还有其它答案吗?”“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吗?”切不可贸然作结论。如教学《捞铁牛》时,我问:“想想当时可以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要是现在会怎样呢?”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几头牛拉,有的说可用几匹马拉,还有的说当时已经发明了火药了,可用火药制成炸弹, 将铁牛周围的泥沙炸掉,然后用绞绳将铁路拖上岸。现在呢?办法就更多了,或用大吊车,或用起重机……,不管学生的办法是否切实可行,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给学生提供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记得有一次,我偶尔听到两位小朋友争论:下种时应该将种子的头朝上还是朝下。我没有说,叫他们亲自动手,种一下种子不就知道啦。有一位学生硬是通过实践来找出答案的,令人惊喜的是,半个月后,他高兴地汇报说:“老师,种子不管头朝上,朝下还是横着身子,都一样能长出芽来!”多好的创新实践啊!他不但对两种情况进行了检验,还考虑到了第三种情况。我在班上对这个学生大加表扬,封他为“创新实践小标兵”。这一荣誉大大激发了他的创新实践的兴趣,后来,他常有创新的尝试,更重要的是对我班也激起了许多人的兴趣,减少了打架,骂人现象。
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应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知对象。在活动中,让他们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促使他们的脑子多想一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探求新知。
总之,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应当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营造追求真知,不断思索的氛围,保护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的火花,为学生提供自由翱翔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孩子们进行自由创新的天地,就会孕育出无限的生机。
(作者单位:贵州省印江县板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