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 孙 艳 宋红晓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在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枯燥,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并不感兴趣。而微课技术的出现,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能够对数学进行预习和复习,围绕着某一重难点进行细致的教学,以此来增强教学针对性、目的性,且能够增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印象。因此加强对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导致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知识的学习,更是难以理解。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不少知识都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容易受到限制,教师为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在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时,可运用微课视频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小学生以实际生活情境为基础,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并进行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
例如,在进行《分类与整理》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在微课视频中录入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在服装超市中,外套、上衣、男裤、女裤和裙子等都是分类摆放,以此创设生活化情境,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可清楚认识到“分类和整理”。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可为小学生展示分类与比较内容,训练他们的分类和比较逻辑思维。
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微课”是一种以短小视频为核心的教学课件,是对教学知识中某个知识点的简化突出和直观显示。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视频形式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情境化和情景化展示,将数学知识聚集于生动、形象的情境内,将数学知识寓于生动的情境中进行阐述,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视频情境而得到迁移和提升,让学生在“微课”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能够实现思维的跳跃与智力的发展。
例如,在小学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三角形的大量剪裁,并利用视频进行三角形的剪拼展示,让学生在直观的展示下明确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让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简易。
三、激活学生自主思维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还需要加强对小学生创造能力、探索精神的培养。但在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违背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将现代教育理念渗透至教学活动当中,鼓励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展示自我。
比如,在进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教师可在微课视频中展示一副公园的图片,包含以下内容:一共有4个长凳,每个凳子上坐4个人;有3个秋千,每个秋千上坐2个人,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凳、秋千、上各坐多少人?他们能够自主列出算式:4+4+4+4、2+2+2。然后教师设置疑问:一个一个数字相加比较麻烦,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引出乘法教学,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
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微课”作为将复杂而庞大的教学内容融入成几分钟的教学材料的手段,充分运用了浓缩精华的这种思维理念,确保了课程知识点讲学的一目了然。特别是精巧绝妙的小学数学知识,虽然其逻辑思维性极强,但是基础原理十分简单且浅显易懂。因此,利用“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机会,将教学知识深刻且科学的贯彻入小学生思维理念之中,将可保证其内化数学理念,并逐步形成系统且完整的逻辑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找规律”的过程中,率先应确保小学生明确的理解“规律”这一名词的概念。对此,教育者可利用“微课件”播放从1到7的数字影片,其内容可以是单纯的从1到7;亦或是从1到7再从7到1的过程。观看完影片后询问学生的发现,并引导学生明白从1到7的过程是递增序列,而从7到1的过程是递减序列,两种序列本身便说明了该段影片数字变化是存在规律性的。由此,利用“微课件”令学生了解何为规律,而这种了解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而并非教师的硬性灌输,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动脑能力。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可以继续利用“微课件”,制作一些具有规律性的图片内容,让学生通过寻找“微课件”图片中的规律,自觉自发的内化找规律的技能,并潜移默化的理解规律的存在。
总之,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工具。对其进行合理地应用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让微课辅助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闪光。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但是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微课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所以不能为了追赶潮流而强行在教学中使用微课教学,以免发生本末倒置的现象。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城关小学)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北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