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 张琴霞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但到自己解题时,却无从入手;事实上是学生思维存在障碍,这种障碍,有的来自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 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的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1〉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
3、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须了解学生的基础,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照顾到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通俗地说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学生有时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这就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