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
——有感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 杨杰
随着新一轮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的浪潮迎面扑来,给所有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的任务此刻也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使得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有一个新的“蜕变”,质的飞跃。
一、新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这新一轮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中,没有了师道尊严,只有亲人、朋友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与学生零距离,教师在学生中间,而不是在学生之上。真正做到俯下身子,心贴心,和他们既是朋友,又是学习伙伴,同时又是指导者、引导者。这样,教师才能赢得了学生炽热的爱,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一、 教师由“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向“培养者”的转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从某种角度上讲,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师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文字、多媒体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各种能力和积极的个性。要变“牵着学生走”为 “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由“辛勤的耕耘者”向“人生的指引者”的转变
教师历来就有学生的启蒙者之称,同样“辛勤的耕耘者”也是赋予教师的一个新名词。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这块肥沃的果园里浇水、施肥,还要给它们整理荒芜,耕耘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把果园打理的井井有条。在耕耘者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给学生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航,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作为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例如:在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优美典雅的古诗词,有的诗词作者是被贬谪,可他们却没有颓废,而是用一颗豁达的胸襟来包容一切。
第三、教师由“教书育人”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转变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而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中所出现和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不应该只是一味等待着别人把现成的答案给予你,然后不假思索的应用到教学中。而应该自己努力创新争当一名“万精油”,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只有提高了教学水平,才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第四、教师 由“导师”向“朋友”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中心”,而新课改却提倡“以学生为年主体”,实际上新课标的本质是在师生“交往”中让教师放下架子,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平等对话、沟通,和学生合作共同讨论研究,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与教师成为真正的朋友,使他们在学习上很轻松,不再“讨厌”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结出创造之果。
第五、教师由“涓涓溪流”向“长江水”的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过时,这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去“挖泉”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第六、教师由“蜡烛”向“星星”的转变
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蜡烛”。可是蜡烛的光太弱未能普及众生,可星星却能将光辉散布到每个学生的心田,让每个孩子沐浴着爱的阳光,茁壮成长。
二、新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教学活动方式。
第一、由“盛气凌人”向“平等融洽”的转变
传统教学学生完全任教师“填鸭式”的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地位,很少让学生自主学习。新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也不再是老师导学生演,而是师生互动合作、平等交流。课堂教学应是和谐、民主、宽松的开放性教学环境。教师应该努力地去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学生打成一片,多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愿望,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可亲可敬,使他们喜欢你,进而喜欢上你的课,此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第二、由“重传道授业”向“重指导学生发展”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知识体系牵引者,而应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三、由“以教师教为核心”向“以学生学为核心” 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核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讲解要起到启发、引导、点拨的作用。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在语段中得到训练,总结经验。从而达到“无需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理想境界。
第四、由“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向“评价体系的多元化”的转变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的作用。教师不应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或做不出题目的时候严加斥责,一棒打死,而应问清原委,多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给鼓励性的语言。例如:有一次,上语文公开课,班上一个一向不爱举手发言且回答问题漏洞百出的学生却主动举手,我赶紧抓住时机,请他起来回答问题,并当着全班同学和听课老师的面,好好的把他表扬了一番。从那以后,他的自信心倍增,学习也进步了不少。
第五、由重“模式化” 转向重“个性的张扬”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这里的创新性,主要指:一是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二是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三是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
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