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
◎ 马西挺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将使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在有效教学标准中被列为第一条,足见其重要性。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明确自己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下面谈改革课堂教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认识。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落实新课标、适应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师生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它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实施教学。我们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根治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弊端,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师生关系。
首先,受“师道尊严”理念的制约,传统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分明的,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居高临下,是绝对的权威。而学生侧耳倾听,失去了主动性,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思路被教师的思路所代替。而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人人参与,只有通过平等对话、交流,师生之间才能不断地加深彼此的沟通,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学习目标及教学方法,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其次,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单向的,课堂上教师只重自身的“教”而轻视研究学生的“学”。课堂上教师以讲为主,一讲到底,生怕学生不明白,学不好,力争把教材内容“讲透”,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变化,对学生缺少思维方法的引导,“单向灌”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学生的思路得不到培养,思维能力差,日久天长,失去了再学习的动力,甚至厌恶学习。
再次,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承担的职责往往是片面的,而非全面的。即:教师应承担“教书育人”的双项职责,但实际上教师只重“教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如:有的学生因自我认识的偏差,认为自己是无能者、失败者,导致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和热情。今后的教师则应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精神状态,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生活、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这是源于对学生的传统观念的转变,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扮演好以下四种角色。
一是变“主演”为“导演”,发扬民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过去教师高高在上,强制学生的做法,做学生自我发展的导师。二是“帮手”,应体现参与性。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并帮助学生战胜困难,成为他们的合作者。三是做学生在校的“父母”。应以父母之爱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运用“望、闻、问、切”来诊断、分析学生的发展状况,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信赖者。四是做学生的“楷模”,尤其注意做人的“楷模”。教师日常生活、课堂上的言谈举止是学生树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榜样,教师时时、事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以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感召学生。笔者认为,以上“四种角色”实际上是教师的行动指南,如果不能扮演好,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切入点
新课程背景下,克服传统师生关系的缺点,实现以上教师角色的转变,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中,如何具体地一步一步实现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大方面、六个小方面入手:
(一)、教学理念上“三个返还”
一是还学生自主思维的头脑。教师应努力营造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建立起学习责任依存关系,使每一名学生都参与思维。在思考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思维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会思”、“活思”知识。如:学习概念时,应侧重分析,让学生真正把握要点;对各种事物,应侧重比较归类,弄清异同;对章、节内容应侧重整理,掌握规律。
二是还学生自主学习的双手。新教材中有关30余种物质的性质、用途等较简单的描述性知识,以及大量的选学内容等,如:学习“二氧化碳”一节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干冰的妙用”、“石灰石的用途”、“溶洞的形成”等内容,教师都不应详细的讲解,应让学生自主阅读,亲自实验,再引导学生讨论,总结要点,最后再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解答,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是还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使用新教材,教师课上生怕学生不明白,学不好,往往什么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嚼得很细,不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而课下无限量地加重作业负担并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这恰好事与愿违。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点拨到位、组织严谨、少讲解、少模仿性、重复性学习训练,多放给学生自由辩论、转化的时间,消除“时间效应”带来的阴影。因为“知识、能力、情感”是由学生个人通过眼脑、口脑、耳脑、手脑而领悟出来的,并将通过学生去应用、创新。
(二)、教学方式上“三个创新”
一是创设一定条件,让学生去探究。科学探究既是新课标中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从科学探究的目的、仪器、操作、记录、分析等各方面为学生努力创设一定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究,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给予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依据新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征,“适时”、“适处”地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诱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解决问题,克服“重讲轻导、教师包办”的旧模式,以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和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
三是设计人文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新化学教材中的大量物质,都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用道和见到的,现实性强,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认知过程设计特定的学习情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穿插其中,并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内化,形成观念和行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新教材,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要把学生摆在第一位,自己摆到第二位,并且做到“三活”、“四到位”,即:因内容而活、因学生而活、因方法而活;民主到位、师表到位、服务到位、平等到位。
(作者单位:山东临朐九山教育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