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教学理念 构建有效的哲学课课堂
◎ 汪小云
摘要: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把“以人为本”提升为课程教学的灵魂,推行创新的理念、互动的理念、探究的理念以及合作的理念等,表现了对生命的充分尊重、对师生的需求、情感、个性及其未来的发展能力的充分关注。在这种形式下,对高校哲学课程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倡导树立新理念,从而把哲学课堂营造成为师生交往的平台,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的嘹望台,升华学生道德情感的塔台,使学生在参与哲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搭乘智慧列车、道德快车,树立信念,放飞理想。
关键词:树立新教学理念;构建;有效的哲学课堂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使命在于使人个性的、充分的、健康的发展”,“人人都有独立不倚之精神,然后其人民能为国家与人类服务。”这是陶行知先生对于个性发展的呼唤和厚望。哲学课是大学生德育和个性人性修养的主渠道,其根本任务应是使学生个性的、充分的、健康的发展。哲学是大学生探视社会和生活,寻求健康发展渠道的窗口,是他们接受、矫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旧的哲学教学理念更多注重了知识的理解和传授,而忽视了它的主体功能的发挥,导致了在较长时期内,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哲学课缺失了个性的、充分的、健康人的教育主阵地作用。使我们的学生往往出现哲学课考试成绩与实际的哲学思维水平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譬如一些大学生平日哲学课成绩优异,而参加集体活动时却总是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常常互相嫉妒,搞不团结,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和广阔的胸怀。如此等等。这归根到底是旧教育理念的弊端。因此,高校哲学课堂教学理念亟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时期课程背景下,哲学教师更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始终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呢?笔者以为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那么,在这一系统教育过程中,哲学教师要扮演什么角色?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把“以人为本”提升为新课程教学的灵魂,这已经给哲学课教学以新的使命,即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我们要力求做的是使哲学课堂成为培养哲学家的阶梯,演讲家的平台,思想家的摇篮;让学生用哲学的思辩性,思想性和逻辑性去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这就需要着眼于人的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哲学教师就要着眼于培养使学生在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更好地不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哲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中实现个性、健康、自由发展。这就要求哲学课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大学生实际,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活跃起来,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以使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学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然而,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太多的抱怨和责备,抱怨大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教师的要求相差太远,抱怨学生的学习成绩,抱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教师的设计进行师生间的良好的配合。由此教师总是抱着一种求全责备的心态去和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并由此引发师生间教学情绪的对立与冲突,教学中缺少宽容和理解,或滋长漠然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在为自己的种种行为寻找不同的理由,而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又缺乏吸引力。这就造就了一个无效的教学课堂。因而作为新理念下的哲学教师,更多的时候要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变通的、宽容的方式来和学生交流,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提高每位学生的思辩能力。
二、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
提到创新,一些人认为它是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其实,创新素质主要是指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欲望、创新的冲动、创新的习惯,总之,主要指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他追求的主要是对创新过程的一种体验,而不在于对创新结果的追求。另外,创新主要是指个体认识论意义上的创新,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去发现个体原先所不认识的事物。而不是去发现人类尚不知晓的事物。
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发现法”,主张发展创造性思维。这告诉我们,要实现哲学课的成功改革,哲学教师就要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如今的教育形势为哲学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不过作为新教学理念下的哲学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改变”,因为哲学课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它要求的是“专家型哲学教师”。“专家型哲学教师”应当致力于通过“创新教学”的实施,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创造出崭新的 “哲学课堂文化”。
在创新中,哲学教师的“教师角色”转换的关键特质,就是“反思”与“合作”。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哲学教师尤其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因为哲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面有着太多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信息学的问题需要解读。什么是“好的哲学课堂教学”?如何评价“哲学课堂教学”?不久前,看到网上一则报道,上海请来了两位外国课堂教学专家来上海听课,分别听了一所“名牌”学校和一所“一般”学校的一节哲学课。这两名专家旗帜鲜明地猛烈抨击前者,高度赞赏后者。其结论跟我国教育界传统的主流观点是针锋相对的。确实,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即我们强调多年的“授之以渔”,此时的哲学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因此,“哲学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归根结底,意味着哲学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得到转变:即从“单纯思想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寻求新知”。
三、树立探究的教学理念
“探究法”在众多教学领域中的实践,证明它是一种科学而有成效的教学法。“探究”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首先,“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生活保持密切联系、享受知识、用知识美化人生的前提。哲学课应充分发挥哲学生活的特有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哲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与其它学科的知识传授相比,它的接受过程更应是一个需要投入情感的、思想的感知过程,竹筒倒豆般的说教只会扼杀学生对哲学课的兴趣。在教学中,哲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的空间,在探究中发现知识、感知知识、创造知识、表现知识。其次, “探究”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每个大学生都有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在哲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学习、自由“探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体验入手,从感性出发是哲学课探究的科学而行之有效的做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目标要明确,要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尝试成功。在教学中大胆的让学生说“不”,不断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哲学教学中还应创设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再次,用“探究”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哲学,能够充分体现大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尝试探究,学生能更多地接触生活、参与生活,自主的获取哲学课里面的生活知识。在学习新课内容之前,哲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空间,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把学生摆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把学习的主动权切实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行。在这对比的探究中,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主动获取了知识。哲学课堂就应是开放的探究的课堂。
四、树立互动合作的教学理念
哲学教学应是活泼的对话交流和合作,哲学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沟通的智者。哲学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接纳学生独特的个性行为表现,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展自己。哲学教学要成为贯彻教育民主平等的有效载体。哲学教学不应是教师对学生的训导和灌输,而应是对学生思想、思维和情感的倾听和理解,是“千方百计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魏书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使学生由“学习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如果学习者从学习对象变成了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民主化才是可能的,当教育采取了自由探索,征服环境和创造事物的方式时,它就更加民主化了,而不是像往常一样是一种给予和灌输一项礼物或一种强制的东西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将教学的本质定义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本义的正本清源,这种交往是建立在重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关系主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传统的师道尊严应一定程度上让位与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哲学教师总认为哲学难教,学生没有兴趣,那是因为教师在哲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太多的要求和必须,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划定学生思维与行动的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对哲学教师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表现,远其师而疑其道,对学生来讲,对哲学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任务和负担,而不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哲学教学呼唤对话、交流与合作,呼唤教学民主。
真正的合作,实属不易。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一种合作,而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牵手也是一种合作。一个人的精力是极有限的,他不可能事事通晓,也不可能样样亲身实践,要汲取他人的经验为我所用,要善于利用他山之石去攻玉,要学会共享各种教育技术与课程资源。合作还包括上下的协调。目前,真正的合作是平等的互动关系,是课程建设中的伙伴关系;那种“你工作我检查”、“你实验我评论”的做法,以及传统哲学课程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都是反合作的表现。
总之,树立新理念,构建有效的哲学课堂,必将使今后的哲学学科教学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哲学课堂革新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哲学有效课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积淀的长期过程;哲学有效课堂建设实践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一批批的生力军去冲锋陷阵。那就让我们一起为哲学有效课堂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哲学教师新形象,重筑哲学课程新文化,使哲学课焕发勃勃生机!把哲学课堂营造成为师生交往的平台,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的嘹望台,升华学生道德情感的塔台,使学生在参与哲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搭乘智慧列车、道德快车,树立信念,放飞理想。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学院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