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 齐英婕
摘要:我们应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
关键词:环境问题;意识培养;持续发展;必要性、紧迫性
近30年来,由于人类破坏森林、环境污染,工程建设不当等原因,改变破坏环境,使病菌处于活跃状态,繁殖速度加快,新疾病层出不穷,正给人类自身的健康带来灾难性后果,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在有关环境教育身体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一、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伴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环境恶化问题这个现代化进程的幽灵,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水资源的枯竭、污染,建筑用地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森林减少,草场退化,沙尘暴频繁肆虐,酸雨,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将毁灭在自己的手中。但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却相当淡薄,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塑料袋铺天盖地,随处可见的臭水沟,水资源浪费数字触目惊心,工厂里浓浓的黑烟遮天蔽日。解决环境问题,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已成为新世纪的主要任务。初中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社会经验少,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充分挖掘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进行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和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教材告诉我们:自人类生存于地球的第一天起,就与大自然息息相关,适当的日地距离、地球质量决定了地球为我们人类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可供呼吸的大气,地球才成为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和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道德观念,结合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的理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等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可再生的废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尝试地理教育方式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正义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现代工业使大量埋藏于低下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投入环境之中产品的产生与消费,又把废弃,废水,废渣排放出来,其中许多废弃物难以处理,同化,使之对人体即生物造成难以忍受的危害。随着这些有害废弃物的不断累加,造成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恶化,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人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之时,也同样给环境带来了消极的副作用。
重视开放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有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地球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是为了保护人民大众的利益,保护人类的生存条件,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思想,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强烈的社会道德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厂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