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及策略
◎ 朱宗靖
摘 要:乡村学生学习上两极分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有地域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爱心去呵护,帮助后进生走出困境,逐步消除两极分化的现象。
关键词:环境 爱心 兴趣
乡村学生的两极分化,是让老师们最为头痛的事。雷锋同志说得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的,教育教学的宗旨不光是“一切为了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师,优生固然让人欣喜,然而,两极分化更让人挠心。那么,两极分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地域环境(生源)的原因
过去,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汉族,因而学困生相对较少,通过努力,转变起来也比较容易。近年来,择校生(彝族学生)逐年增多,每个班基本上占三分之一以上,受语言、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学困生越来越多,转变起来也就更加困难。譬如说吧,低年级的彝族学生大多不懂汉语,教起来就特别吃力,加上不交作业,不背书等不良习惯,确实让人苦不堪言。
二、家庭环境的原因
近年来,农民工进城已成为一种时尚,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照管,过分的溺爱,过于的放纵使他们养成了贪玩好耍,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孤僻,行为懒散,老师的教育左耳进,右耳出,有时在想,父母的关爱是谁都代替不了的。但若不高度重视,久而久之,两极分化便显而易见。
三、学校环境的原因
学校是育人的摇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课堂是道德良知,人类教化的前沿阵地。然而,传统教育的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教材编排的难度等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两极分化也日渐凸显。
此外,社会、智力、个体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也是两极分化的根源所在。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优最美的图画”。面对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双双单纯的目光,一个个无助的眼神,作为教师,怎能无动于衷呢?在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有哪些对策呢?
一、面对现实,想方设法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先要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障碍。鼓励他们多和汉族学生接触,交流。在学习上,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让懂汉语的彝族学生做翻译,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学习习惯方面,要加强教育,细心开导,互帮互助,逐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缩小两极分化。
二、爱心呵护,找回自我
对于留守儿童,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多与他们接触,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彼此融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在教师那里能找到温暖和安慰,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可以通过微笑、眼神、和蔼可亲的态度来关心呵护学生,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学会自尊、自强、自信和自重。逐步避免两极分化。
三、精心引导,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前沿阵地。要用新教材、新理念武装自己,实现课堂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让课堂教学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逐步消除两极分化。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
1. 把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思想支配行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要提高,思想教育就要跟上。作为教师,要常常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拼搏,在于进取。如:教育学生要鼓足干劲(自信)——力争上游(自强)——多(全面发展)——快(注重效率)——好(提高质量)——省(讲究方法)地搞好学习成绩。自信,就是要相信自己,无论在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于克服,就像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历尽艰难险阻,最终取得成功。有自信心的人,会把困难当做挑战,把磨难当做财富,愈挫愈勇,百折不挠;自强,就是要勇往直前,永争第一,正如拿破仑所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全面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都要发展,因为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互为表里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相同智力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每天坚持做100个俯卧撑,另一组在同等条件下学习,结果做俯卧撑的一组,成绩明显高于另一组。我常常给学生讲,学习语文和数学,要齐头并进。人好比靠两条腿走路,如果只用一条腿走路一样,不但不雅观,而且也走不快。又如中医学里讲的,一个人在饮食上不能偏食,否则就会营养不良,招致病灾,学习也是如此。鲁迅先生说得好:“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可见读书也要全面发展;注重效率,学习上如果忽视了效率,像老牛拉破车一样,进步就不会明显,所以,学习上要快速反应,像美国的快速反应部队一样,做到:头脑灵活,随机应变。我教一年级时,班上有一个女生,字写得非常漂亮,但是常常完不成写字任务,这就好比考试,你做的题都对,但如果有很多题没有做完,就不可取得好成绩;提高质量,要求学生学习上要做到一丝不苟,平时做作业时要尽量避免失误,甚至做到零失误,只有在学习上精益求精,才能取得好成绩;讲究方法非常重要,因为方法对,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半功倍。这就好比砍一棵大树,一个人累死累活,要砍几天,但如果用电锯,十几分钟就能搞定。学生懂得了这些道理,学习就有兴趣,在通过一些名言警句(如:爱迪生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因斯坦的“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等)的长期教育,学生才会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把思想教育和现实生活及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和人生的意义。
2.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按照自学—探讨—复习—练习—反思的基本环节来学习,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上和学生打成一片,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油然而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比起空洞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阅读教学时,引领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与自己的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阅读和作文有机统一。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采撷智慧的花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达到“学习即生活,生活亦学习”人生境界。用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去谱写出人生优美的乐章。
3.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记得我在一年级教完汉语拼音后对学生说过:“以后你们就可以自主学习了”。果然,由于学生拼音学得好,后来的识字教学很轻松,学生对阅读也颇感兴趣。
到了中年级,学生学会了查字典,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高涨,朗读课文时,个个争先恐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点,阅读成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事情。加上分角色朗读、交流讨论、上台表演等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对语文课情有独钟。现在,识字和朗读已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之一。
4.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学、你追我赶、共同奋进的班级共同体。为此,我在学生中间开展“比、学、赶、帮、超”,“1+1互助”,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成了班集体的凝聚力。通过成立学习小组、兴趣小组、读书会等活动组织,开展有效的活动,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要求学生把自己写得好的作文或读到过的好文章推荐给全班同学,形成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学习中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如:互相听写、默写、批改课外作业等。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找到了自信,增强了信心。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记得上一届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彝族女生,低年级时语文成绩在二三十分左右,中年级达到四五十分,到了高年级就能考及格了,毕业考试语文成绩为69分。可见,对于后进生,只要我们不放弃,多关心,多激励,就能转化他们,就能从消除两极分化的工作中感受到教育教学的乐趣。
总之,两极分化虽然令人头痛,但也有章可循。只要我们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用心实践,勇于付出,就能领悟到教育家陈鹤琴老师说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名言的深刻含义,就能逐步消除“两极分化”。
作者单位:四川省冕宁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