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扮演
◎ 王艳春
新课程改革已经向我们走来,21世纪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教师的肩上,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由单一走向多样,由简单走向复杂,随着教育对象的不同和教育活动的开展,扮演着多种角色,教师以什么样的“角色”表现在学生学习中,出现在课堂上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讲解,更重要的是引导,综合课程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知识的应用,促进生活,体验与学科的统一,促进师生合作,从“灌输教学”转变为“对话教学”,才能使教学过程走上正轨。师生互教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应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自加入WTO以后,信息化社会对教师、学生的影响都很大。学生通过电视、电子计算机等各种多媒体获得各种信息。对于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时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引导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去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和谐、快速地发展,并在学习中逐渐由学会到会学,既学会知识,又会运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二、行为的示范者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古代的教育家都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言行举止形象风貌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或者是直接的明显的或者是潜移默化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强调的是“身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言行相辅相成。
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这也恰恰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做到的。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永远是完美的高尚的。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每位学生,做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工作认真,处事镇定,乐于助人,待人和蔼……以无声的行动感染沉重,时刻扮演沉重行为的示范者。
三、真诚的赏识者
教师要看到学生的成功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确定他们的成功,多肯定、多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不被放弃每个学生,不忽视学生,哪怕很微小的进步,用自己的行动和或语言去肯定,让学生体验教师对他的关注,增强其自信心。但是表扬的尺度要把握好,赏识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赏识时要关注一些小事,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四、学生的密友
教育活动中教师既是严师又是密友,新课标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化。教师要更多的理解、信任、同情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应以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来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才会向教师倾吐内心的秘密、想法。当然教师了解情况后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处理、解决,切不可当众宣扬或直言批评,更不可向家长告状。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时刻扮演学生亲密的朋友,与学生谈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健康成长。
五、勤奋的学习者
目前,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学模式上,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尽量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强调学生参与项目和调查研究,积极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教学方法也从单纯的机械训练和语言讲解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要吃透教材的基础,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工作。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具体有广博的知识,要向名师学、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学生学,更要向书本学。“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教师要通过读教科书把握,课文的重难点,通过读心理学了解学生的思想,通过读名著、读理论经典、科普文章、哲思美术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在教法过程中,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投入研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使教学真正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科技领域。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是善于挖掘家长资源,协调各种关系的协调者,是“给学生动力”有效的促进者。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身兼数种角色,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和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角色的扮演也要不断发生转移。作为教师我们要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呈现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市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