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研工作
◎ 李秋野
摘要:面对新课程,中学历史教研员要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加强学习研究,实现职业角色创新,完善教研制度和工作方式,切实提升自我教研水平。
主题词:新课程;教研工作;教研员
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新形式、新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历史教研员加强学习研究,实现职业角色创新,完善教研制度和工作方式,切实提升自我教研水平。新课程强调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中学历史课也不例外,它采取模块教学,注重人性化、生活化、综合化,强调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以全新理念和思路,培养全新的未来人才。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是会遇到很多问题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理念、新的方法和手段、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新的课程资源亟待建立和形成,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面对全新的课程,这就有可能使我们广大历史课教师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这个时候,急需教研员主动出击,做好培训、示范、交流、研讨、对话、反思、实践等教研活动。中学历史教研员如何寻找教研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创造出教研工作新的局面、新的水平呢?
一、 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育要求
作为指导一个地区的中学历史教研员,仅仅是编几套题、发一发通知、组织一下论文和教学比赛、到学校听听课等等,这种教研模式、工作套路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面对中学历史新课程,针对教研工作的新要求,教研人员要转变教育理念,按实施课程的要求,为推进教学改革服务。教研人员要进行职业角色创新,尽快成为课改探索的组织者、合作者、研究者、指导者。教研员要由诠释国家课程与教学大纲的诠释者,转变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超越形态各异的课程与教学实践,努力追踪中外课程理论和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汲取养料;克服重学科知识而轻理论的片面倾向,突破狭隘的视域和落后的观念,站在更高的层面来观照和研究当下的中国教育行了积极的思考,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我尝试建立培训、教研相结合的教研工作方式,把课程培训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
二、 转变教研工作方式,提高对教育教学的指导能力
教研员要由原来教研活动单一的组织者,成为历史课的研究者,要实现由自上而下的单一教研渠道向快捷多向互动的教研模式转变。
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教而优则研。新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研员要重点进行研究工作,要做研究型的教研员。
学历史新课程已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情感、态度、价值的熏陶与培养转变,那么我们的教研工作重点也必须转变到如何提高这一方面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上来,研究其中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教学的方法及手段等等。要由过去的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变成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为历史教育教学着想,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着想。
教师与教研员、教学与教研之间应紧密联系,彼此之间不断交往、相互影响和作用,并适时调整、动态反馈,形成一个连续的、密集的、快捷的传输通道;而且这种交流与互动不是一对一的,而是一对二、一对三……的交流与互动。在这其中,既有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也有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还有教师之间对教学的认识、体会、经验的交流。这很容易使双方都获得一种亲身体验和感受,也更容易激发双方对新课程教学的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研究和探索,使双方最终都获得进步和成长。这就是所谓的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最终保证历史课教研与教学同时都能在一种高效、多维互动的过程中,从而真正实现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
三、 不断学习,提高历史教研员自身能力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针对新的挑战、新的要求,教研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理论知识,
也要加强业务学习,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我要率先学习,帮助教师弥补通用知识方面的不足。并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加强反思,注重教研方法的创新,提升自我教研水平。
反思是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能发现教研工作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改进完善教研工作。
总之,我们要打破自主学习之间的相互隔离,提倡经验共享,承认自身的不足,通过相互间的协调、沟通,谋求他人的合作、帮助,使得他人的扶持成为自身发展的有益资源。同时,在团体经验共享的过程中,个人也能将自己成熟的经验推广给别人,从而营造以个人发展为基础、群体共同发展的良好情境,有助于群体的共同发展。合作意味着开放,开放预示着提高,并在提高中蕴含着创新与开拓。既然课改的历史选择了我们,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和信心创造历史。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鸡西市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