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 黄杏燕
摘要: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略读课文教学?本文从了解略读课文的编排情况,精心设计略读课文的教学,提出以主题拓展阅读方式进行略读课文教学、略读课文教学要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用寻找式阅读法进行略读课文教学和重视课前提示的利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方法
新课标教材编排略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略读方法,提高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两点:一是内容上“粗知文章大意”即可,不必探求其他方面;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略读课文的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了解略读课文的编排情况
了解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编排数量。翻开现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略读课文篇数的逐年增加。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6篇,占25%;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占45%;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占50%;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25篇,占51%。数据表明,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与精读课文可谓是平分秋色。略读课文教学已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占有一席之地。
了解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编排意图。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课文是对精读课文在阅读方法、写作方法上的巩固迁移;是对精读课文在内容、思想、方法方面的拓展;是丰富学生阅读量,增加学生文学感知力的重要途径。说明白点,略读课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理解、应用阅读的能力。
从要求来看,略读课文教学是精读课文学以致用的迁移。在学习精读课文后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这就要求教师在略读课文进行阅读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略读方法,具备阅读能力。从结构来看,需要让学生掌握多种结构方法,总分总、分总、总分等,如四年级上册老舍写的精读课文《猫》的文章,结构清晰,采用了总分式,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在学习略读课文《母鸡》时,让学生了解《母鸡》一文的结构,并说出《母鸡》一文的结构也是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这两部分的;从题材来看,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方法的指导。说明文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说明方法: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鲸》和《新型玻璃》两篇精读说明文时,教会学生学习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从思想来看,略读课文让单元主题思想更充实。现行教材大都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即每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围绕同一主题思想来组成。略读课文作为一种补充,它与精读课文共同承担深化主题思想的任务。
二、精心设计略读课文的教学
以上的数据分析和编排意图,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略读课文略而不“略”。掌握分寸,拿捏得当,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
“牵牛要牵牛鼻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明确、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为有效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中都蕴含着知识点、感悟点和训练点,如果每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俨然又成了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了。这就要求我们要熟悉课标,明确要求,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单元训练要求,准确定位,确定课文的知识点、感悟点和训练点组织教学。
知识点、感悟点、训练点,这三“点”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因为一篇课文涵盖的信息量多,特别是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个课时,在这样的有限时间内,应根据课文特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灵活设计,有所创新。我们必须要抓住每篇文章的“点”,只有抓住这个“点”对症下药,才能使我们教学事半功倍,有的放矢,才能使略读课文真正起到它应有的功效。
知识点要精确: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系统都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语文也不例外。与其它学科相比较,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往往不很明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钻研教材,精确地找出这个知识点。
三、以主题拓展阅读方式进行略读课文教学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大都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即每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围绕同一主题思想来组成。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互相补充,互相充实。根据这样的教材编排特点,我们在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尝试进行主题阅读,让学生阅读同一主题的大量文章,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例如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专题,可在学习略读课文《刷子李》时,推荐学生同时阅读《泥人张》、《快手刘》等文章。发给学生一张表格,让学生填写知识表格。
四、略读课文教学要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
略读课文教学更应突出阅读能力取向,阅读能力是阅读素养的一个方面。所谓的“阅读素养”是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能够从各式各样的文章中建构出意义,能从阅读中学习,参与学校及生活中阅读社群的活动,由阅读获得乐趣。略读教学所最应该关注和力求要达到的目标是:理解与运用;从阅读中建构意义;透过阅读学习;参与及兴趣。阅读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我们的学习能力,培养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责任,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建构新意义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体验建构的阅读,提升的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力、思考力和判断力。略读课文教学在改变“复制”文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的优势,比如不必深究字词,不必全方位的指导朗读等。略读课文教学要走出精读课文教学朗读感悟的模式,必须要关注学生阅读时是否构建了自己的阅读意义。
五、用寻找式阅读法进行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能力的培养是略读课的主要目标,但并不排除精读。略读课的略是教师指导和学生所花的时间,而非是对课文的粗略理解。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要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由于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寻找式阅读就是寻找特定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提示所提示的问题寻找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在整体性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寻找信息。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桂花雨》,先整体感知桂花雨给“我”带来的乐趣,接着重点放在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上,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事实上杭州的桂花香远胜于故乡院子里的桂花,但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盛开的时候“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见母亲心里关注的是桂花带来的快乐,那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由一句话入手,寻找文中作者的情怀。可以说,以点带面,层层推进,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六、重视课前提示的利用
教材二到六年级略读课文的连接语在目标设定上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中年级段的课前导语体现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高年级段的略读教学体现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和同学交流阅读体会。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的连接语的变化,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螺旋上升,呈现了一个阅读教学目标的梯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连接语的提示,简化略读课文教学的程序,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前面的提示是这样的:“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下面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认真默读课文,看看魏格纳的奇思妙想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又做了什么。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这段承上启下的提示为教师提供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根据提示我们可以简化教学流程:一是默读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读中自悟,解决问题。二是交流点拨阶段。学生在交流中就自己感兴趣的两个问题中的一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教材特点进行点拨,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再议议,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三是拓展延伸阶段。可补充一些魏格纳的资料和其他科学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有所发现的例子,使学生加深理解,开阔视野。
总之,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略读能力的重要任务,人们普遍认识到略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将来的生活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略读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略读的性质,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论素养,积极探索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途径。
(作者单位:广西平南县思旺镇思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