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程中的“双基”教学浅探
◎ 齐朝辉
音乐是听觉艺术和时间艺术的结合体,其自身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情感性,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要有力的多,它能更直接更有利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现在的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采取了更加灵活多变的形式,多层面,多角度,立体的展示了音乐的魅力,加强了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以致使有的教师的认识产生了偏移,他们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对他们进行音乐的素质和兴趣的培养,不必要再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但笔者认为,双基的教学仍然是初中音乐课教学中需要认真贯彻和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正确地使学生认识音乐的基础知识,正规地学习一门学科,对最基本的概念必须弄懂,否则就无法入门。作为正在进行的中学音乐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有的教师在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和观点的时候,就只注意到了新的教学形式和变化,而对于“双基”的教学则把他放到了较次要的地位,有的教师干脆就放弃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我认为这实际上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观点,有悖于音乐的常规教学,是不可取的。
在每年新生入学的学习中,我都要对初一新生进行音乐基础摸底,要求学生或唱或奏或舞,也进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问答或者书面乐理考查,但我更偏重于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能力来考察一个学生的音乐素质。试想,一个乐理知识答卷得高分,但却五音不全,节奏散乱,无法比较完整地唱好一首歌的学生,怎么会是一个音乐素质好的学生。因此,在乐理教学中,笔者从不脱离歌曲与视唱单独讲解,往往采用“少吃多餐”的方法,每次练习不超过五分钟,力求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的感性教育为主,书面的理性的知识太多,只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厌而畏之,结果反而得不偿失。这正如一些音乐教育状况调查资料中说的“学生大多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音乐课”的情况一样。在学生综合学习时,插入简短乐理基础学习,可以加深他们对音乐的进一步理解。
我认为,用感性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因势诱导地进行理性教育,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用上楼梯表示音阶的上行,下楼梯表示音阶的下行。音阶即由音构成的台阶等等浅显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学生就能很快理解。对于调子的实际运用和理解,可通过一首简单的《蒙古小夜曲》,从C大调到B大调逐音升高,让学生看到和体会到C-D-E-F-G-A-B依次升高的变化,进而引起歌唱中嗓音的适应能力,从而体会到学习各种调子,体会其中奥妙。另外,在教学中,运用制作教学模具,自制简易乐器,使学生先感受成功,再体会其中的乐趣,也是帮助我们音乐理论教学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现代电化教学的引进,多媒体教学对音乐教学的影响更大。制作课件,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简谱,五线谱教学,都增添了动感,趣感,效果更好,促进了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果学生对音乐还未产生兴趣,强行把枯燥的乐理知识塞给他们,那就只会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厌恶的逆反心理,即使教学时有部分同学强记住了,过后很快也会忘掉,正象柏拉图所说“强迫学习的知识是不会保存的“。
歌唱需要技巧,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还有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能力。笔者从参加工作之日起,就着力尽可能地把本地的土乐器,小制作简易打击乐器引进课堂,增加课堂的情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增进学生互相之间的团体协作的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口,眼,嘴,手,腿的相互配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和学生个人购置乐器的数量与日俱增,学校配备了电子琴,电吉他等电声乐器,组织了学生口琴,竖笛,电子琴等兴趣小组,学生军乐队以及合唱队等,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演唱会,音乐会,合唱合奏比赛等等,既取得了成绩,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对学生进行了较高的音乐技能技巧的培养和锻炼。因此,技能技巧的培养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音乐“双基”教学中,培养学生演唱的自信,表演的潜能,以及引导学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享受到音乐之美的愉悦,促进学生去积极学习。
在我们实施音乐课程标准之时,要求倡导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演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人常说“艺高人胆大”,学生掌握的技能技巧越娴熟,其自信心就越强,表演音乐的艺术水平就越高。当学生有了足够表演能力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引导他们的创造能力的发挥。笔者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研究,深刻感觉到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现和提高,是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一环。而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发现,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河南省栾川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