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积极关注学生
◎ 张彦慧 冯文姣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德国教育专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劣等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优等教师则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课堂教学是由学生和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是专心致志,全力投入;是麻木不仁,情绪低落;是窃窃私语,是我行我素……作为教师不仅授课,还要关注四周,切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根据学生的课堂状况,适时调整情感运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视、听、思、说、议、写,使学生能愉快地投入,达到师生情感共鸣,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在授课时教师要始终想到学生这一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知识难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交流中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站在比学生高的角度,居高临下,扮演着不可挑战的知识权威的角色。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了不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了压力。即使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起到的只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和谐的课堂气氛呼唤教学民主;要做到教学民主,就必须关注学生。
为什么要关注学生呢?因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课堂上教师总习惯于设计许多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即使不愿意回答,但师命难违;问题是属于教师的,学生是为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而存在的;教学中成了以问为主,轻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所有这些,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还缺乏民主。
如何关注学生呢?
一、寻找教育时机
教师拥有的知识确实是比学生多,但我们不能以绝对权威自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一个参与者,与学生共同研讨问题,应该让学生觉得老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教师比学生们拥有更多的知识。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就成了权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也把自已当作至高无上的权威,“我讲你听,我问你答,一切以我为中心”,那么这样会更加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大大搓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这样的课堂教学就缺乏民主性。教学活动中,学生会经常出错,而老师也会出错。每一个错往往都蕴含着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例如在学习生字“凄惨”的“凄”时,我把“凄”字板书在黑板上时,学生当时提出“老师,你把‘凄’字写错了”,我左看右看,怎么也找不出错在哪儿?只好请两名学生上黑板写,可他们所写的更不正确。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石教师,那‘凄’的第七笔‘竖’往下写时不应超出。”原来错在这儿,可我还是不相信,书上写得也不明显。为了彻底弄清“凄”字的写法,于是我在电脑上把“凄”字放大,果真如此。我立即表扬学生们观察非常仔细,同时我也当着学生责备自己太粗心了,希望同学们能原谅这个粗心的老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乐滋滋的。我想:如果我们对学生的错误加以指责,对自己的错含糊其辞,那么不光会错失教育时机,而且会拉大师生的心理距离。
二、学会认识自我
每当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时,总会沾沾自喜,特别是期末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时更是不亦乐乎,反之亦然。本班的雷小昕平时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可在本学期,在班级工作中表现却不尽人意,有时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就因为这样期末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而杨宏同学对班上的工作总是默默地去做,从不张扬自己,期末成绩与雷小昕的一样。鉴于杨宏平时的表现,被评上了“三好学生”,而雷小昕没被评上,在此之前雷小昕每学期都是“三好学生”。“三好学生”名单一宣布,雷小昕一脸的不乐意,耷拉着脑袋,眼眶里噙着泪水。我见此情景,鼓励他正确认识自我,让他从自身因素找起,分析其原因,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再与杨宏相比与之差距。学习他人的优点。告诉他今后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这点挫折算不得什么,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要勇敢地面对这一切。最终使雷小昕同学明白“三好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还要善于人际交往,学会宽厚待人,明礼诚信,不骄不躁。
教师也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把自己当作知识的化身。教师要树立自己的威性,但这种威性不能只建立在知识的拥有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自己的人格精神方面。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让学生想说就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果通过讨论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适度点拨。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他们创造自主的空间,自主的时间,让他们尽情抒发感情,尽情展示才华,尽情表现自我。
《学会生存》中写道:“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在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教师必须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呵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应创造一种合作的学习气氛,教师要精于引导,启发其潜能。将那些比较抽象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不仅活跃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三、关注学生
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作为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学习中敢于想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唤起。任何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按照某个人的想法进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情况产生。在学习《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时,我问大家:“你认为幸福是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幸福;有的说考上重点大学,能到全国各地旅游就是幸福;有的说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助人为乐,为社会做贡献就是幸福;有的说只有靠劳动,为人民服务才是真正的幸福。学生吴难说道:“我认为幸福就是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要有很多的钱,就可以大吃大喝。”面对学生这种幼稚的想法,我笑着说:“爸爸妈妈能有很多的钱,当然是好事啊!如果成天大吃大喝,不劳动,那会坐吃山空啊!你还记得劳动最光荣这首歌吗?”那学生深思了一下,说:“石老师,通过您这一点拨,我知道这一想法很不正确。幸福是要靠劳动,要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勤俭持家,将来长大了要好好地孝敬爸爸妈妈……”他的话音还未说完,教室里就突然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会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当学生禁锢自己的时候,可能问题就出在教师身上。这时,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做法,而不只是苛求学生。当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老师切不能加以遏制,要珍视学生,对他们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要加以认可甚至鼓励,从而使他们敢说、愿说、会说、乐说。教学中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像他们关注老师一样关注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不再是孤独的演奏者,才能使课堂响起动听的交响乐。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四中学)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