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教学生变“无字书”为“有形字”
◎ 毕圣霞
众所周知,“无字书”指的就是生活这本书,生活这本书可谓丰富多彩,无所不包,“真善美”、“假丑恶”。而大家也知道,“有形字”指的是书面文章,在此,我将“有形字”的范围缩小——学生的习作。大家更知道,生活与习作血肉关联!现在,就如何培养学生将积累的生活素材转变为书面语言的能力,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一、 培养兴趣,激发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的的确确,人们对于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哪怕再忙再累,也会“挤”出时间去做它,会排除各种主客观因素,去做好它。我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喜欢晚上去露天广场跳集体舞,白天已经很辛苦了,晚上小孩还要照顾,怎么办?她会将丈夫哄得好好的,仍然拖着已疲惫的身子前往心仪的舞场!她乐此不疲,因而她在这方面已有所收获!这就是兴趣的魔力。如何引导学生培养作文的兴趣是进行习作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摆在他们面前的如画的大自然,是他们成长的摇篮,而小学生的思维又是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因此,我经常带他们去林间倾听,听小虫啾啾,鸟儿喳喳,吸清新空气;去田野,感受春耕的希望,夏种的辛劳,秋收的喜悦,冬日的静谧……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嬉戏,深深体验大自然之美,然后我会因势利导,充分给予他们叙说的时间与空间,达到以说促写的目的。而此时的关键是他们乐于说,乐于表达,争相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告诉老师、同学,具有初步的作文写作欲望。
二、 留心观察,注意方法
有句话让我永远铭记在心:“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受不完它的利息,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会使他们受益终生的。观察是智慧的的能源,一个正常人的90%的知识来源于视觉。观察是智力的基础,是人们发现问题和作出创造发明的重要步骤。因而,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促使他们养成这一习惯。不仅有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观察、聆听,更让他们自主地去观察。在教学《日出》《夕照》等文章时,我特别强调的是,作者那认认真真的观察态度,没有如此这般的认真,那样真实而又壮观的自然景观是难以想象得出的!如,李颖写的《日出》有这样一句: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我启发学生,房顶怎么就变成了湖水了呢?我在再次启发学生观察学校附近人家的房子,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那都是平顶房)课后 ,我于一个晴天带了学生去观察了有琉璃瓦的房顶。终于,他们知道了那不是作者的凭空想象,而是有生活依据的!
有了良好的观察习惯,还要引导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要求,全身心地投入观察中;要设计观察训练的程序,做到周密、科学,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要点;观察时,抓住事物特点,认清其本质;要不断变换观察角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理。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不放过每一个细小问题 、细小的事物。一次,我在指导学生观察一支粉笔时是这样做的:先横看竖看再从两头看,从形状上发现有什么不同;再进一步来了解它的构成及功用……学生的好奇心很快地就来了——原来天天摆在眼前的那么不起眼的粉笔居然有这么多的看头:既是圆又是圆柱;既能用来写字又可以用来吸附液体……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会举一反三,带着好奇心去观察小草 、小树……
三、勤于积累,以备急需
学生有了兴趣,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体验了生活,固然可喜可贺,可这还远远不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再好的记忆也不能一一而又详尽地记下来。我鼓励学生经常备好纸笔,随时将生活点滴记下(当然记那些有意义的事情),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身边的人、事、物的变化,把它们积累起来,分门别类地归纳好。“陶罐笔记”这个故事大家也知道,一部《南村辍耕录》就是陶宗仪将生活点滴记下成书的。陶宗仪勤于读书、勤于写作,总是随身带着笔墨,就是下田劳作也不例外。辍耕时,在树下休息,就将收集到的各类史料、文献以及社会传闻、读书心得等记下来,将稿子贮存在瓮中。前后写了10年,积了10瓮稿子。后在学生的帮助下,抄录编纂,整理成书 ,共30卷。当然记日记也不失为一种积累材料的好办法。如此以来,让学生创建一个小小的材料库,到动笔时,再将它打开,从里面选择适合作文要求的感情最深、感触最真的内容进行习作。
四、 精心筛选,去劣存精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材料库已经建立,如何寻找这座宝库的珍宝呢?这就需要学生还得有一双“火眼金睛”。鼓励学生将自己所获得的材料进行认真筛选,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抓芝麻丢西瓜。让他们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挖掘出其中的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老人说过,六十年写的短文都是“心有所感,兴之所至,真实地反映了抒写了我当时当地的思想感情。”文章写出了真情实感,才可以打动读者的心,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出感情最真实,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题材进行习作更是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做好这一环节,才不致于让他们“前功”尽弃!
总而言之,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这一源泉,离不开观察这一桥梁,教会学生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愿意与各位同仁一道探索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训练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能将自己生活所得转化为书面文字,以文章形式表现出来。
(作者单位: 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