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问题学生的转化
◎ 黄晓芬
班级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特别是市场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同学生受到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影响不一样,从而形成了不同个性发展。因此,教育需要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出一套有利于学生茁壮成长的一套教育管理模式。 社会进步了,国家强大了,家庭富裕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良好环境,而在行为习惯上却开始有了滑坡。特别是由于公公、婆婆、父母及亲朋好友的溺爱,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使绝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孩子成为独生子女,部分青少年因此骄生惯养养成犟脾气、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成为留守少年。他们中部分在家 里成为问题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在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学校的不良教育下逐渐形成的。现代社会班级中,这类学生有上升趋势,据有关媒体报道,按现行评价标准,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有5000万是问题学生,他们渐渐成了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的障碍。正确地教育管理好这部分学生,将对班级教育工作者是一个挑战,对未来班集体良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学生的特点
“问题学生”主要是指品德行为有偏常现象,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具体而言,他们中有的人对正面教育持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有的人在个性心理上呈现出孤僻、易冲动、自暴自弃等特点;有的人则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有意识在实施一些偏常的行为;有的人在人格上不够健全,对人、对事总是持怀疑态度等等。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1、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差,自我控制能力不佳。在校内不能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对自己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低下。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听课习惯和效果不佳,作业书写不规范,质量较低。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
2.是非观念淡薄是非观念较弱,不能正确辩别是非,往往表现出一种"哥们义气",即"耿直"。常在课堂上与老师发生冲突,表现其独有的"犟脾气"、始终执迷不悟,坚持自己的观念,时常认为是老师对他的一种不公平的判定。校外交友不善,法制观念淡薄,容易沾染不良习气,一旦引导不当和措施不力,极易引发突发事件。
3、没有责任感,不愿承担责任。在生活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学校里组织卫生大扫除,他们能溜就溜,不能溜的就东一下西一下地走过场,很少看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写外出春秋游,吃过食物的包装纸、易拉罐扔的到处都是……不 “物归原主”、用了东西不放回原处,打完篮球就不管,把球丢在操场上扬长而去;乒乓球练完了,也不知道要归还老师器具;还有常常在课堂上出现插话行为,没有约束力,不知道自己影响了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学习,还自得其乐,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4、十分任学生性,自我为原则。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是问题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父母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各种愿望和要求,结果使其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为所欲为。例如自制力不强,遇事处事爱发小脾气;在班级中同学之间相处比较自私,自我为中心;还有表现出不谦让,不宽容,经常在背后讲伙伴的坏话;嘲笑或或轻视朋友的缺点;不善于倾听,只想诉说自己的心事,忽略朋友的感受;不善于控制情绪;做错事情没有勇气道歉;待人不够豁达;讲话没有礼貌;不注意礼仪礼节……
5.自尊心强,但表里不一。问题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有要求得到别人尊重的强烈愿望,学生个性化强。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他们表面上什么都不在乎,其实时时在想如何超越别人。
6.心理不健全,为人偏执,遇事不能冷静思考,好冲动会产生极强的叛逆心理,尤其是家庭离异的孩子,他们为了报复父母而时常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异常行为。
二、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1、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有一部分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与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则因为家长的知识匮乏,素质不高,采用不当教育方法,导致了这些学生品德行为偏常。比如: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学生,由于从小缺少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甚至因为单亲家长将太多的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使其子女在心里肩负了沉重的包袱,并在心里和行为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甚至失常。有的学生则可能因为父母离异,破坏了其对人对事原有的“美好”愿望,变得偏激,不再相信世界上的人和事,从而玩世不恭,或者消极处事,以此来报复父母。
2、 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巨大的变革时期,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中学生接受的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增加。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不少是非分辨能力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往往是“去其精华、吸其糟粕”。这些不良因素就潜移默化地侵入了学生的思想。社会上不协调的景象使得学校的正面教育有时也显得苍白无力,让一些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前迷失了方向。
3、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在,我们虽然多年来一直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学.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教育,但事实上,因为我们的教师素质、评价体系等诸多原因导致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起学生的全面教育,重“智”育,德育口号多,落实少,甚至把“德”育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对学生“贴标签”,不是动态看待,导致一些学生失去信心,破罐破摔;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教育更是方法单一,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结果问题越来越多。由于成绩差,在青少年中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家里,要受到家长的责怪或打骂,在学校会因成绩差,不如别人而产生自卑,逐渐地把自己孤立起来,常常是独来独往,沉默寡言。久而久之,学生心理就培植出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犟脾气",生活上逐渐懒散,学习上没有激情。
4、源于“问题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受家庭和生活环境、遗传因素等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爱交往,性情压抑,又没有缓解的途径,时间一长,心中的问题积压起来形成了性格变异。例如某些独生子女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现象。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
1.善待问题学生的“黑点”
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瑕,就会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就开始耐心地剥剔黑点。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再去掉一层……最后终于去掉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颗硕大的珍珠也已不复存在
你可曾想过,这些天真烂漫的学生不就是一颗颗硕大的珍珠吗?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黑点”——不时会犯或轻或重的错误。而老师和家长,又总是在苦苦地追求着学生的那种“白璧无瑕”的完美境界。事事好奇和富有幻想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犯错误在所难免,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黑点”是学生在走向成熟人生的必经历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学生一旦因为平日学习生活中的“黑点”而受到粗暴的对待,其心灵上的创伤会很难愈合,而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往往会相伴终生!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为何不多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引导呢?一位老师本来为了学生的前途和未来着想,出于好心和责任心对学生进行“刺痛教育”,结果却是深深地伤害了他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 家长和老师的理解,能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为他们排忧解难。适时的倾听,平等的交流,胜似长篇大论的劝说。其实老师、家长回想自己在当学生时偶尔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不照样成长了吗?因此我们要放下架子,信任学生,带着宽容的教育氛围帮学生分析错误之处,引导他们走入正轨。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都千万不要忽视学生为完美无瑕的“珍珠”,更不要充当那个糊涂的“渔夫” ,要善待问题学生的“黑点”。
2. 倾听学生的心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是方法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即使他今天犯了错误,也要知道他犯错的前因与动机。听听他犯错理由,只有认真倾听,才能了解他们为什么会犯错。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再者学会了倾听,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我想任何个性再强的孩子也会被征服的。
3.以爱动其心。
对于教师来说,转化问题学生不仅要关心和爱护他们,更主要的是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认真地研究,好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他们多数都具有好胜、好强但又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特点。从表面上看,他们好像没什么自尊心、进取心和荣誉感,但深入观察后,不难发现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自尊心和荣誉感,这是他们向上进取的一种动力。所以我们既要指出他们所犯的错误,又要鼓励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启发他们产生进步的需要。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尽量的要求一个人,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所以对问题学生的管、问总建立在他们高度尊重的基础上,我知道任何粗暴的训斥、过于频繁的批评、乃至错误的判断、不正当的处理,都会损伤后进生仅有的那点自尊,使他们那种渴望得到尊重而又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更加尖锐,甚至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只要与他们坦诚相见,以心换心,才会缩小师生之间感情鸿沟,只有才让这些学生感受到了班主任的爱心之“诚”,才能达到师生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与水乳交融,赢得他们的信任,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4.要持之以恒。
“问题学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中,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反复抓,抓反复",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的心理准备,就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了"。有时着力不少,费劲很多,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应该有这种思想准备。
一位教育家说的好:“凡是有成效、有魅力的教育方法,都是建立在教育者对当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深入洞察和深刻理解基础上的”, 班主任要一个道理“每一块肉都是好肉,只是不同部位的肉要用不同的烹饪方法”,班主任要确信教育的力量,确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确信每个学生都有激情和希望。班主任要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只有充满削铁化泥的信心,才能在工作中不望而生畏,才能产生源动力,才能使每一位问题学生回到灿烂的阳光下。
(作者单位: 福建省罗源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