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
◎ 黄瑞玲
摘要:教师在点拨与诱导学生过程中,应给学生“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勇于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能自主学习数学。
关键词:教学过程;独立思考;互动;探索;激发;自主学习
当今的教学主要是提高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讲解知识,而是诱导和点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主动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创新、应用的能力,离开教师同样也能自己获得知识和经验,并且应用于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见解:
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诱发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获得知识
作为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主动的分析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问题时:
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生:思考动手完成。
师:如果把等腰三角形的两腰重合在一起,发现了什么?
生:观察思考。
生1:两底角互相重合,也就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师:(微笑点头),非常正确。
生2:底边也被平分。
师:(鼓励目光),折痕是什么?
生2:折痕是底边上的中线。
师:再观察。
生3:顶角被平分,折痕就是顶角的角平分线。
师:你真棒,还发现了什么?
生4:折痕又是底边上的高。
师:有水平,谁还观察和分析到了什么?(用赞许的眼光环视学生)
生5: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互相重合。
师:是等腰三角形任意角的角平分线、高、中线互相重合吗?
生:不是。(思考后回答)
是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师:强调“等腰三角形”“顶角”“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证明得出的结论吗?
……
同学们在分析、思考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及推论。整个过程教师都用亲切的口吻、赞许的目光、诚挚的鼓励,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的思考交流,主动的建构、创造、选择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数学。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得出的方法记忆更为深刻,而学生得到肯定与尊重,又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千万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出现恰好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在上例中教师问到“是等腰三角形任意角的角平分线、高、中线互相重合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表露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不是直接纠正,而给学生分析的时间,有一个再观察、再分析的过程,强调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再如,记得初中一年级时,初次涉及到括号前面是负号的去括号问题,马虎的同学运算过程中往往不变括号内第一项的符号,针对这个问题,我把几个同学叫到跟前,让他们自己查找自己作业中的问题,其中有一位同学找了两遍也没找出来,第三遍再找的时候就哭了,我提醒他别着急慢慢找,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的看,一个符号一个符号的找,终于找出了问题,就是因为符号问题,经过这么一个过程,他的印象非常深,初中毕业后,他对我说,你那让我三遍找错误的过程印象非常深,不仅教育了我要有一个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也教育了我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每当我学习、做事遇到困难时,都会对自己说:“认真点儿,再来一遍”。
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想“说”、
敢 “说”、会“说”,加强“说”的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说”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说”,
就是学生动脑、动口,不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抽象思维的逻辑性也得到了提高。然而这个“说”也是多数学生的一个弱点,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如实物、图片、简图等直观的教具,激发他们去“说”,例如,针对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点A,点B在X轴上,分别以A 、B 为圆心的两圆相交于点M(3a-b,5),N(9,2a+3b),则ab的值。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先画简图:激发学生“说”思路,“说”解题过程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求出a、b的值,如何求出a、b的值
生:a、b是点M、点N坐标中的未知元素,只要能找出点M、点N的关系。
生:因为点A、点B都在X轴上,所以X轴又是两圆连心线,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MN,所以点M与点N关于X轴对称,关于X轴对称点的特征是横坐标相同,纵坐标相反,则有: 3a-b=9 2a+3b=-5,解此二元一次方程就可解决问题。(教师点拨)
由学生思考思路—组织语言—说解题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将新旧的知识结合起来更好的利用,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这个“说”的过程实际也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世界,因为善于思考会找到积极的学习方法,激发起不竭的学习动力。此时,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更关注的是思维的过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打分者、评判者,而是促使学生发展的鼓励者、呐喊者。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分不开的,教师在点拨与诱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大胆的交流。在激励与赞许中,促使学生智慧与创造的火花不断闪现,让学生的情感上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的信心,产生“我要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作者单位:河北省成安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