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兴趣教学刍议
◎ 肖芳金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它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及其它活动中都起动力作用。所以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说“乐此不疲”。可见,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试想,如果一个本不想干某件事,你却要强其所难,很难设想他能否干好。同样,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也是如此,兴趣第一,尤其是在转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这点,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不拘泥于课本内容,适当地拓宽知识面
有些课文,只限于课文内容还不够,应增补些有趣内容。比如适当穿插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或者文人趣事,笑话典故,名人格言等,这不仅有助于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宽知识面,而且增添了课堂趣味性,引起同学们听课兴趣。比如上《春》一课时,因为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就应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先让同学们在预习时观察大自然中哪些景物最能表现春天的特色,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然后在课堂学习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学生在讨论中归纳出:作者对景物的观察不单靠视觉,还调动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在观察的基础上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观察时并非静止的看事物而是赋予它“动”的美感,并在字里行间抒发自己的这种美好感受。通过分析,同学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观察的方法,也听得格外专心。又如在上《<还乡梦>自序》时,诗人说到“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讲到这里,教师引用了《宴子春秋》里的典故“橘生淮南则得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告诉学生,作者是通过比喻、活用典故的手法,深沉、含蓄地道出了远离祖国,在异域他乡的苦闷和自己之所以要回归祖国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归根的追求,所以很自然引出两次回国情况的介绍。这样一讲,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而且也激起了兴趣,丰富了知识。
当然,不拘泥课文内容,并不是说可以随便乱讲,必须符合每节课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进行,该讲的放胆讲,不该讲的只字不提。否则,即使学生再喜欢听,课堂气氛再活跃,也是徒劳的。
二、利用音乐、美术、戏剧知识作业辅助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诗词音乐化 诗词一般都讲究优美、音乐性,适合配背景音乐朗诵。如《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有的还可以谱曲演唱,最后再进行讲解。因为有优美的音乐导入,同学们的兴趣马上就上来了,这样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诗词的韵律,也能较准确理解诗词的含义,领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感情。记得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先插放当年我国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唱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歌,歌中那深沉、高亢的旋律,很快引起学生的共鸣,一曲唱完,课堂一片沉寂。这时再抓住时机用提问式的方法讲解,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全诗的内容、感情和思想,效果很好。
2、讲课中穿插绘画 如讲《听潮》一课,教师先放朗读磁带,让学生初步领略大海的静美、动美,然后边讲解文边配以图画,形成一堂声、像、文于一体的语文课。学生不仅对全文有整体印象,也能记住文中重点,理解的也尤为深刻。又如讲《天净沙·秋思》,也可采用边讲解边绘画的形式,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形象,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天涯游子思乡之情。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一起画,看谁画得更好,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兴趣自然很浓。
3、把课文戏剧化 此法较适合讲小说或戏剧。当然,必须事先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熟悉课文,尤其要仔细分析人物的言行、心理及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再选定学生分角色表演,最后由大家评议,从中又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不过,表演时不一定要所有人物都上场,只突出主要人物就行,其余则朗读的形式进行。如讲《范进中举》,只要表演范进和胡屠户就行,《<白毛女>选场》只表演喜儿、杨白劳、黄世仁则可,表演时,同学们依据课文,根据表演者的语气、动作、表情等来评议,便可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并且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每当这时,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争着上场、气氛十分活跃。
三、经常开展语文活动课,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能力
语文活动课,是要转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出的,由于它的实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还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新闻发布会、编手抄报比赛、错别字普查、学做推销员、学做小记者、漫画欣赏、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等等专题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的情况,也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这些活动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也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自我活动为主,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同学们学得也兴趣盎然。
要使语文课教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兴趣,方法还很多,如自然风趣的教态,直观教具的使用,电化设备的引入等,这都有待于教师们不断地摸索、实践。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要真正教好语文,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加强自身文学修养;要热爱本职工作,要有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想方设法把这门“橡皮”课教活泼教生动,不断地培养学生兴趣。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一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