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 刘进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创造的最璀璨夺目的光辉成绩,从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诗经》开始,诗歌如长江大河,滔滔不息。裹挟着历史的风风雨雨,铸造着民族的精神魂魄,传递着古老的风情习俗,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与时俱进的历史原动力。
古人云:“残人魂者必斥其诗”,梁启超说:“吾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这些话都强调了诗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重要性。在大力提倡文学教育,提升文学素养的新形式下,如何继承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诗教传统,与其它语文知识的学习合理对接,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这方面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局面,从教材到授课到考试再到学生的课余课内生活,诗歌正方兴未艾,而且以它特有的短小精悍、清新活泼、感情真挚,抑扬顿挫、易颂易记等特点,成为广大学生精神食粮和文化快餐。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牵强附会的翻译、解释等,学生不能与思想发生共鸣,不能感受其美的语言、深刻的哲理,生吞活剥,如此势必降低学生的兴趣,诗词的学习成为负担,原本生动有趣的古诗词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令人生厌,课上有限的篇目都如此,更遑论其积极主动地向课外延伸。如此,教学活动与其说是引导勿应说是扼杀。
那么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如何针对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并将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应用、体验与创造有机地结合,使古诗词教学永远保持蓬勃生机呢?笔者就自已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颂诗声
从诗的起源来看,诗是一种生活的情感宣泄。毛诗大序中说:“言之不足则歌咏之,歌咏之不足则嗟叹之”。白居易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都说明“情郁于中,发而为诗”。既然诗注入了人们丰富细腻的感情,字字句句都是诗人情感的“辐射线”,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以声带情,以情托声”,正确诵读,注意节奏、停顿、气息、声调等,或抑扬顿挫、或激情澎湃、或轻快闲雅,真正用声音表现诗的内涵,在个体颂读实践中,体验诗歌的美妙。诵读时,教师要正确范读或录音范读,也可相互交流探讨,取长补短。课堂上时而齐诵、时而单咏、时而小组比赛、时而前递后接,正确的诵读,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高、低、宏、细、急、徐、缓的颂读中,学生自然受到美的熏陶。如果只满足于读准字音,然后就象说白话一样背,一篇精美的诗篇不知为何物,学生在背的过程中,一个个字句还没有在大脑皮层中留下印象就在胡乱吵嚷中溜过去了,且不说体验什么美的情思,最起码的字词都不知,这样是事倍功半的,也是违背古诗词教学初衷的。
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教师的正确范读是关键,不须深奥的分析,只需正确的范读,学生模仿,随着实践中增多,学生自然能悟出一些诀窍,颂读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发诗情
就是在古诗词教学中,启发学生体悟诗的情感,透过字面和有限的意象,进面构成一幅画面或演绎成一个小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有思想。拓展诗歌的内容,依赖诗句又不为其所囿。刘绍堂的文章《老师领进门》,回忆了小学时老师怎样教自己学古诗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那位私塾先生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将“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编成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没有深奥的分析,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位私塾先生可谓启发学生发诗情,进行创新教学的榜样。正如作者多年回忆起以后还感激地说:“文学创造需要形象思维,这方面,老师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们不难想象,精美的诗歌,伴随着生动的故事一起进入学生的心田时会是一种怎样的魅力,文学的种子很可能从此破土而出。
有鉴于此,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诗,启发学生联想或想象,他们思维定然活跃起来。
当然,发诗情不仅仅限于勾勒画面或故事,有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联想生活,或诗句之间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相互比较地记忆、欣赏。如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与高适的“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泣泪沾衣襟”。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张若虚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阅读时比较欣赏,拓展视野,加深理解。进而理解诗词创作的继承性,培养发展创新意识。
再有,诗句的掌握,在头脑中以画面或意象贮藏下来以后,引导学生以诗的思维表现生活,传递意旨,也是发诗情的一个更高层次,体现了吸收与运用的认识价值。学习了王昌龄的诗句“芙蓉像脸两边开”,一个同学说出了电视广告里“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广告词。还一次,班里举行联欢会,一个女同学化妆时脸的一边深一浅,一个男同学开玩笔说:“看,半江瑟瑟半江红”。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羁留他乡的游子面对绵绵秋雨和涨满的池水,归思难收,想到了亲人对自己的怀想,又无期可至,一位同学吟读之中想起了《大约在冬季》这首歌的歌词。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问自己,虽然刮着风,虽然下着雨,我在风雨之中念着你。这与诗的意境十分吻合。可见只要教师正确引导,赏识,学生就可打开思想的束缚,遨游在自由王国。
三、悟诗魂
历朝历代的诗歌,都有其丰富的思想内涵,透过一首小诗,可以折射出时代的政治、经济、风俗,借之可以触摸时代的脉搏,领略人生百态,感受歌哭喜忧,吸取人文精髓,诗以其特有的文化凝聚力,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古人云:“灭其国者先去其史,残人魂者先斥其诗”,诗魂是民族魂的构成部分。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教育不可忽视的渊源血脉。
诗词中的春花秋月,云空鸟影是自然美的教材,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保护和创造我们美丽的家园,特别重要的是现代文明过度开发自然而威胁生态平衡的时候,诗一般的古代山水,强烈的震撼着我们,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比较,通过这样的感悟,从而受到教育和启发。
领悟诗句的哲理也是悟诗魂的一个重要方面。诗词的哲理诉诸悟性,成为妙悟,无须生硬说教,令人在如沐春风中体会到智慧的珠玉,这方面与唐诗的注重情韵相比宋诗的注重理趣,哲理意味更丰富一些。
四、引诗句
背诵诗句要大胆运用,不能装在脑子里成为死的东西。鼓励学生深入理解,牢固记忆,灵活联想,从脑子里时时跳出来进入谈话、作文中,运用加深理解,理解又可进一步更好运用。学生如果尝到了运用的甜头,就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诗词不令而行,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的言传身教、示范导引尤为重要,教师要加强文化修养,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可以在学生中显示一种缘于文化修养的人格魅力。
教师应积极探讨古诗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让古诗词这一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夺目的光彩。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西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