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校管理探究
◎ 魏江峡
摘要:我国的教育事业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小学的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出现了问题:现如今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能够真正的得以实施;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很深的代沟,不能够及时地进行沟通;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想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学校就要做好校园管理工作,这成为各个小学乃至整个教育行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校管理;探究
一、当前农村小学学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学生管理,轻教师管理。
学生和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核心,决定着整个教育教学的质量。但是从目前农村小学管理现状来看,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相对比较严格,但是却很少对教师实施系统性的管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如果忽视了对教师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2.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
当前,部分小学学校管理仍将工作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在教学安排上,学校仍将“主课”放在关键位置,轻视音体美等科目,导致学校管理工作出现偏差。
3.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提高。
大部分小学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过分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相对轻视对学校师生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管控。部分学校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硬件管理纳为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对师生精神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则相对轻视。
4.重强制管控,轻沟通交流。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关系中最为主要的关系之一,但是农村大部分小学管理中,对师生关系的管理并没有给予更多的重视,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十分匮乏。同时重强制管控,忽视了师生民主意识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依然采取指令式的管理模式,而缺乏与管理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造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紧张氛围,制造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构建学校内部的和谐关系,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乃至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很大负面的影响。
二、农村小学学校管理对策
1.强化民主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在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中,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管理的对象始终是人。因此,要强调“人”的重要性,管理教师必须以尊重和信任他们为前提,全心全意的依靠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学校民主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要健全,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遇重大问题及时征求教职工意见。工会是联系校领导和教职工的是纽带,工会定期进行合理化建议及评议校领导活动,调动教职工参政、议政积极性,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体系。在确保各项管理制度严肃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给予适度的人情关怀;在刚柔并济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以管代监的效果,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落实素质教育。
学校管理要以新课改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未来的学科专家、不是少数“精英”分子,而是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科学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着眼点就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例如,我校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发布的课程计划,选修和必修相结合,开足开齐课程,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要求,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举办音、体、美特长班,组建语、数、英竞赛活动小组,开展生物、科技、电脑、演讲、文学社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多人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为了体现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我校的各项工作都围绕学生发展的主题开展。例如,我校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次学生代表座谈会和全体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倾听学生的意见,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向有利于学生、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方向发展。
3.文化装饰,营造育人氛围。
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就是要通过校园的文化装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教人育人。如学校校园的外墙,教学楼的外墙等都可以成为宣传本校文化的基地;还可以在走廊、过道、校舍等地方悬挂名人名言、图文并茂的《弟子规》等宣传标语,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校门口,教学楼的雕塑等位置,布置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标语,既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通过这种“无形的言语”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开辟专门的文化宣传栏,对学校历史、环境、文化,甚至安全事项进行宣传,培养师生的责任意识与进取意识。优美的环境不仅能赏心悦目,而且能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文化教育功能,更能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将校园建成师生的工作、学习、成长的乐土。
4.加强师生相互交流,构建和谐的管理氛围。
当今社会以和谐为主题。冰心老人曾说“:和谐是美的真谛。”学校管理中,我们也应该巧妙借助和谐这种无形的力量,来潜移默化影响更多的人积极进步。班主任做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班主任必须充满爱心与责任心,同时必须掌握科学的管理教育方法才能充分胜任这一工作,成为学生和家长信任的朋友。班主任首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能高高在上让学生望而生畏。班主任在平时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自内心的关爱每一个学生。沟通交流是解决许多困难的必须,对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小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生观世界观还不太完整,对于一些是非曲直还不能够做出明确的判断,班主任在这一时期十分有必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与心理变化,并且给予科学的指导。比如对一些家庭离异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除了学习上的指导还应多与学生谈心,克服他们心理上的障碍,让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的学生是一样的,不要产生任何自卑或者逆反的心理。班主任既是学生的老师同时也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要心平气和设身处地的去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强硬的管理,这样只会让学生更加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之间的隔阂也会越来越大,最终会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因此,开展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在充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将学校建设成“学习共同体”。也就是“每一个人都在学习的文化氛围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每个参与者都为学习和共同受益而负责”。在这个共同体里,教师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守护者。在这里,教师倡导用自我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师生亲密无间、教学相长,浸润于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的氛围之中。在这里,自由交流成为常态。这样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得学校的各项安排和活动都有序地迈步前进。
以上是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农村小学学校管理几个策略的分析与探究。概括来讲,学校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要以育人为导向,注重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将管理创新与教学创效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学校长足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俩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