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园本教研误区策略之我见、
◎ 赵 帅
近些年来,“幼儿园园本教”在幼儿教育界火红了起来。然而,我们也了解到有些园本教研也走进了误区,流于形式,徒有虚名,而没有真正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学、提高保教质量的目的。
误区一:“公开课”成了“表演课”
教师在潜意识中常常认为,园长会通过园本教研活动来考察和评价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自己在园本教研活动中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园长对自己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自己今后的职业前途。而不少园长也可能认为园本教研活动是对教师进行业务评定的一个绝佳平台。从这样的想法出发,许多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时,会刻意地“粉饰”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当教师被指定在某次教研活动中上一堂课供大家研讨时,她们会如临考场,习惯于把这种所谓的“公开课”看成是一种“表演课”。她们总是费尽心机地想要在大家面前展现出一堂漂亮的、无懈可击的教学活动课。这样的动机会使这些教师在课前准备上所花费的时间远远地超过平日里通常所花费的时间;而且为了在上课时能得心应手,通常还会在上课前进行试教或反复演练,甚至不惜影响到其他正常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活动虽然可以达到被人叫好的程度,但却背离了园本教研活动“着力改变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宗旨,从而使园本教研活动无法充分发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价值。
误区二:教研活动中为了“和气”,达成“共识”
在园本教研活动中,不同的教师对某个问题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见解,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观点上的冲突。但是,我们的老师由于习惯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因而一般都比较排斥冲突。于是,有些教师每当与他人持不同的观点时,往往会碍于情面而不指出,不愿与别人针锋相对,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就是在委婉地讲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后,立马放弃交锋的机会,放弃据理相争的权利,以求得一团和气。而每当冲突明了化的时候,园长往往也会想着要立马压制、协调或统一,并且最终一定要让教师达成一种所谓“共识”。园领导的这种心态也进一步助长了教师表面认同的不良现象。
误区三:“专业引领”成了“专家引领”
在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中,有了专家的参与,教研活动可能会更有起色,就可能让教师有新的感悟和提高。但是,若在活动中没有放好专家的位置,专家的参与就有可能成为累赘和障碍。这些年来,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专家被“神话”了,只要是专家的话,好像就是真理,常常被幼儿园作为行动的指南,“专业引领”变成“专家引领”。
一、建立园本教研制度,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保障
建立与完善园本教研制度是园本教研工作开展的前提。良好的教研制度应具有权威性,能制约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行为,确保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机会;应从人性的角度和教师的利益出发,激发教师参加教研的积极性,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成为一种主动行为。教师只有认可了教研制度,才能自觉地成为教研的主人,和管理者达成共识。因此,好的园本教研制度是由管理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制定与修改的。
二、改变管理者的角色,营造全体参研的氛围
(一)园长是良好研究氛围的营造者
很多教师不敢面对活动评价,生怕自己被评得一无是处。面对教师的这种心态,在教研活动中园长应注重一个“研”字,重研究轻评价,引导大家把关注点集中在研究的问题上,创设集体研究的氛围,尽量减少和避免对教师个人的“甄别优劣”与“甄别等级”的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变为对集体行为的评价,这样,就能使大家在教研活动中没有顾虑,真正做到相互研究、切磋、交流,快乐地投身于研究之中。
(二)园长是从观念到行为的引导者
园长不仅要先于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而且要将其传播给教师,并影响教师的工作。为此,园长要善于引导教师将教育思想和观念落实到教育行为中。教研是实践性研究,需要解决应用中的问题,作为园长,就是要帮助教师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内化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认识,用以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引导教师把理论中“应该怎么做”的思想转化为实践中“可以这样做”的现实。对于教师存在的问题,园长不要急于否定,而应善于提出质疑,启发教师思考,以疑促思,以思解惑,引导教师自己寻找答案。
三、组织丰富多样的园本教研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有效途径
(一)一课多研
本园开展的教研活动中,我们采用了“一课多研”的活动方式,真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研”的氛围日趋浓厚。首先,教研组成员共同选择一个课题,集思广益,制定出合适的活动方案,由年轻老师执教“靶子课”,教研组全体成员参与评课,进行“一研”。在“一研”中,教师们修订活动方案中不适合的部分,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师与孩子间的互动等进行评定,商议合适的方式方法和回应策略。之后,由同一位老师再次执教“实践课”,教研组的老师们再次听课,课后进行“二研”,进行再次评析、修改。“二研”后,由骨干教师执教同一课题的“示范课”,老师们共同听课。课后对比分析活动的环节处理与细节处理的异同,实施“三研”。通过对比分析,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融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教师们通过“靶子课”、“实践课”、“示范课”的一层深入一层的反思,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反思型说课
反思型说课不仅促进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还通过反思澄清了教师头脑中各种潜在的模糊观念,使教师学会运用理论与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师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同时,反思型说课也为教师提供了不同声音之间对话的机会。通过执教教师反思型说课,教师积极参与评课,教师们学会了在民主、平等、宽松的精神氛围中倾听不同的声音,在对话中敢于暴露自己,不断对自己和他人发表的观点进行质疑、批判与超越,以真诚的态度、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人。可以说,反思型说课为教师专业成长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得力措施。
“园本教研是一种‘唤醒’,是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唤醒。园本教研更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和生命成长的体验;教研还是一种‘对话’,是教师自我、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对话。”因此,新颖多样的充满研究的真诚交流的活动,吸引教师积极参与,使其在丰富而真实的体验中激活深度反思、学习、交流和创新意识。在我园流行这么一句话:教师快乐了,孩子才快乐;教师成长了,孩子才可以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