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胡晓丽
心理健康是成功的基石。人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养成健全的人格;才能自我调节心理,保持心态平衡,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才能清楚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走向成功。为此,我经过二十多年的心理探索和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觉得以下方法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是行之有效的。
一、班主任心理健康能为学生建立正常的心理体制做出表率
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敏锐的、敏感的,即善于窥视教师优点和缺点的眼晴,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们。”由此可见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小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向师性强,对教师的言传他们往往不假思索全盘接受,身教也是一样。看来和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的“优点”犹如一块引力特大的磁铁,时时刻刻都在吸引着学生。其优点越多,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所以班主任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已,为人师表。为铸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启迪学生健康的心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教育学生从小学会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指个人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自主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最终实现完善人格的教育活动。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自我调节系统,一切客观的外在因素的影响都要通过主观的自我意识起作用。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既需要外在的教育与影响,更需要他们自身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教育与训练,使他们从小具有高尚的品德,更要引导他们从小养成一种人格的自我完善意识。班主任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精神面貌,促使他们对完美人格的渴望,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主动去寻找自身人格的弱点,并努力找到克服这些弱点的办法。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培养,最终还是归结到他们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上,这是当今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方面。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塑造学生自信的健康人格
活动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大课堂,不仅增强了自信,也塑造其健康的人格。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自信心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只是很少的一部份,而环境和教育活动对个体自信心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有了它,人的大脑功能在强烈的自信心的激励与驱使下,焕发最大的潜能,散发出无比灿烂的智慧之光;有了它,能够调节自身的心理机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兴趣爱好是成就事业的最好老师;有了它,当主体与客体在智力、体力、意志力、个性品格等方面有差距时,主体内心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因此,班主任适时组织各种形式的班队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启迪,收到教益,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愉快地生活。有了成就感,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多彩多姿的活动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四、加强家庭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家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很容易被家庭的负面影响所抵消。因此,班主任应注重发挥学校与家庭的合力,争取家长的协同配合。建立家庭联系档案,利用家庭联系表,密切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利用家长会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召开家长座谈会,组织家长相互进行家庭教育经验介绍和讨论。让家长转变“木棒之下成好人”的育人观念,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让家庭成为孩子的欢乐窝,父母成为他们的亲密朋友。做父母的应当积极为孩子营造一种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首先教会做人,其次才是做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21世纪,是信息与生命大发展的“精神文明世纪”,我们更应注意对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愿健康人格教育这一永恒的话题成为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一条主旋律。
(作者单位:贵州省印江自治县板溪镇中心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