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韦 轶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是这一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在此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些体会。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二、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呢?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
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四、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变换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就可运用转换师生之间角色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教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满足了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总之,教师要关注学生,呵护学生,调整好师生之间的角色,为学生提供自由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善学、乐学、自主互动的学习品质,只有在这样的氛围和教育中,学生创新的潜质和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册亨县高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