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学数学差异教学模式研究》实践与反思
◎ 杜晓燕 杜兴霞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我校差异课题研究有序开展,进行了《导学案为载体的小学数学差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导学案的运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它改变了以统、独、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从而能够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导学案”作为小学数学差异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其设计质量和使用方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现就我校多年来的“导学案”在小学数学差异教学实践做如下反思。
一、“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教学精髓及结构内涵
导学案差异教学模式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
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得出使用导学案的结构如下:1.结构特点:由导学案、教案、两部分组成。(1)导学案:(供学生课前,指导学生自学的学案)主要通过学习内容,自学提示自学方法和联系题的设计,为学生课前完成的指导性学案。导学案的基本结构为:学习内容:明确自学的范围。自学目标:明确自学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只要针对知识目标提出。自学方法:用于指导如何自学的内容提示。自学过程:这部分是导学案的重点)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基础学习,主要通过自学掌握自学的基础知识,达到初步扫清障碍。能力提升,通过一些有提升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学习内容有替身,增加学习范围,增大课本容量。自学测试:设计一组自学检测题,检查存在的问题。(2)教案:在学生导学案基础上生成,用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教案。基本结构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内容,目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模式等教学过程:这部分为教案的核心,主要由学生展示和教师精讲组成,分别为:基础展示:展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弄清清楚的问题,知识提升中的问题等。教师精讲:针对学生在展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没有学会的,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进行示范,精简。拓展探究: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师生探究。达标测试:对当堂知识要点进行检测,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
2.用导学案的运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是以实际行动践行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把学生的“不等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设计自己归纳、概括、推理、发现规律,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分析探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同时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得到优化。
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教师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以“导”代“讲”。而是要求:一是学生处于读中生疑、疑中讨论、议而不决,“心欲知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去讲,才能拨开疑云,让学生重见天日。关键之处教师要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才会豁然开朗,才会有获取知识的乐趣。二是当学生似是而非,思维总是徘徊搁浅于知识表层时,教师要去引导、开启。此时恰恰需要教师讲得精练、讲得有味、讲得有深度。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的想象,把思维向深层推进。三是在归纳总结时,教师简洁精辟的结语,既是对主要内容的提纲挈领,又可使情感教育得到升华。
二、“导学案”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在“导学案”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影响其实施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显性的有:学生、教师、教材、资料、导学案等,隐形的有:预设、生成、引导、反馈、评价等,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何处理好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1、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课堂,教师都会面临如何处理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的问题,生成是有效课堂活动的必然产物,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恰恰是课堂上有了生成,才使课堂显得更加精彩而丰满,也更能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发创造潜能。
2、课堂教学中“收”与“放”的关系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极容易产生两个极端现象,重“讲”轻“学”和重“学”轻“导”。这实际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做到“收”、“放”自如,有效教学的问题。只要我们的教师在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原则,科学地认识高效课堂下的导学案设计,在教学实践中适度调整,不断反思,逐步完善,就能达到日臻完善的地步。
3、统一性评价与差异性评价的关系
导学案是实施教学的学习共案,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采取的是分层设计,目的就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的题目难度较大,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挑战的,有的题目是基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达标要求而设计的。所以,导学案应该为不同学生提供“自选式”的问题和达标训练,学生只要能够完成相应层次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课堂上,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一方面要加强个别辅导,另一方面要组织好组内帮扶,尤其是在评价的使用上要进行分层评价、多元评价。教师要学会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
三、对“导学案”教学今后发展的思考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我校多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结晶。与其说是模式,还不如说是对我校多年来应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而逐步形成的高效自主课堂,从理念层面的概括和从实践操作层面的整合。所以,它有着很好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坚决反对唯模式化,反对任何不顾及现实因素的生搬硬套,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够做到心中有理念:“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境恰当的引导、组织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科学应用多元评价手段保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实现课堂的自主、高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市丽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