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在化学教学课堂中的参与度
◎ 张信文
摘 要: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设置认知冲突、加强实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重要因;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最有效手段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程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提出如下的四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如果教师能精心组织教材,设计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充分挖掘实验的趣味性,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例如,我在讲“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时,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放热时,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向一个200毫升的烧杯中倒入约50毫升的热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状态,熄灭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立即将一药匙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烧杯中,能观察到水马上又爆沸起来,氢氧化钠固体消失在水中。停止沸腾的水为什么立刻又沸腾起来?创设情境,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各个跃跃欲试。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得出如下结论:停止沸腾的热水又爆沸起来必须吸收热量,热量来自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老师最后简单进行一下总结:其实氢氧化钠固体在冷水中的溶解性也是很好的,而且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教师假如能把实验的趣味性挖掘出来,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例如,在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中和反应中用酚酞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的终点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一样都是指示剂,而且我觉得紫色石蕊除了遇碱变色,而且遇酸也能变化,本领比无色酚酞大,那紫色石蕊能不能也来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我感觉到这个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但限于对紫色石蕊的pH变色范围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没能做出全面地思考判断,于是我趁机让同学们把书翻到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在不同的pH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表,让他们通过观察,好好分析用紫色石蕊来确定中和反应终点是否合适。在一阵激烈的小组讨论后,有大半的同学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我再请提出问题的同学向全班同学解释了不合适的原因。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学生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感到惊讶,激化矛盾产生问题情景。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所以教师若要求学生写出钠和铜盐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置换出来,这时,可以让学生立即分组做以上实验,通过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回答发生了矛盾,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最有效手段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师实现教学价值的基础。学习是发现的过程,需要信心、激情、思维和选择,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完成。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往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容易被忽略。对此,我们采用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例如:在学完“白磷燃烧的条件”这实验后,学生看到的现象是:向冷水中的白磷处鼓入空气,白磷并不燃烧,而给热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时,白磷却在水中燃烧起来了。此时,教师不要忙于给学生解释现象,从而下结论,应及时提问:
(1)为什么向冷水中的白磷处鼓入空气时,白磷并不燃烧?
(2)通过本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敢问、善问、强化问题意识,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CO2溶于水”的实验。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如:汽水中溶有大量的CO2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在大量的气体(CO2)逸出。同时,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器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的实验。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创新与思维》
[2]、《教育学》
[3]、《在化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平南县安怀镇第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