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层次目标教学
◎ 卢润祥
1.分层次目标教学的含义
“分层次目标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她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
2.分层次目标教学的指导思想
现代教学强调教学的服务功能。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反映学生层次的差异,体现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的教学既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现状,又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潜能,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完成学习任务。卡罗尔说过:如果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因此分层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符合学生在发展中的客观要求,也符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3.分层次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把学生划分成A(优等生),B(一般生),C(学困生)三个动态层次。把三个层次的学生按组内搭配、组间平衡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人(1A、2B、1C),从中选出一名知识、能力较强的作为小组长。整个分层过程是隐性的,这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促使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小组内的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促使他们相互激励、互助合作以达到相互提高、共同进步。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导向作用。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制定出分层教学的要求目标。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定位作用,能保护好各层次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课堂教学分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先前个人的经验,主动探究,重新组合的过程。任何完备的知识,不经过他们自身的内化是难以被掌握的。
在分层教学中采用“集中导学、分组探究、个别辅导”的教学策略,课堂上有效控制“分”与“合”的时机和节奏。“合”时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并作适当的知识铺垫和方法指导,分层布置各环节的任务,评价各小组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性和引导性,先易后难;要有使各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能摘到的境地。“分”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协调作用:先让本组C层次学生发言,再让B层次学生补充、修改前面的意见,最后由A层次学生牵头,统一全组思想,形成材料,选派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代表本组进行汇报,末了还要问问A层次学生有无其它思路。这种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特长的同时,合理利用学生间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各自的内驱力,促使他们主动探究,最终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高,达到思想的共同净化和升华。
(4)教学评价分层
现代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成败的主观解释,影响着他以后学习动机的强弱,影响着他以后学习的成败。在教学中分层评价学生:对C层次学生,只要他在探究过程中态度积极,最后能复述结论,就表扬他、鼓励他。对B层次学生,只要他在探究活动中思维主动、活跃,能初步形成结论,就赞赏他、激励他。对A层次学生的要求要严格一些,当他们方法新颖,归纳科学,应用灵活时,就发自内心的欣赏他,鞭策他。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应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分层次目标教学的思考
(1)转变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
观念是思想的先导,思想又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观念能开拓出课堂教学的新天地。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会学;增强课堂活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学会倾听学生意见,培养求知的强烈愿望;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
(2)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
分层次目标教学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性发展,努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帮助指导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教师要开拓学门的更大空间,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吃透大纲,驾驭课堂,以渊博的知识和教学艺术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3)关注优等生和学困生
分层次目标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使长者增长、短者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求教师要关注优等生的潜力挖掘和学问困难生的弱项补缺,让中等生在优等生的拉动和学习困难生的推动下不断进步,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4)发挥合作小组的协作精神
课堂上要以合作小组的学习为基木形式,相互检查,相互交流;组内互帮互学,组外相互竞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培养学生团结互助、集体协作的精神。要动态把握小组学生的搭配,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地竞争向上。
(作者单位:福建寿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