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民族教育中的学生不良心态矫治
◎ 顾建芳
民族教育是新时期一项极其重要的使命。它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和内地民族学校(班)教育。由于历史、区域、经济、文化、家庭、社会等因素,相当一部分民族学校的学生,存在着诸如“自卑”、“自闭”、“自流”等不良心态,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给予适当矫治。
笔者以自己所从事的内地学校西藏民族教育的实践为例,谈几点体会:
一、悉心关怀,驱散“自卑”阴影
无庸讳言,有一些西藏孩子的家庭经济窘迫,社会地位低下,带来学生心理上的自卑。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给予全方位的关怀。我刚送走的一届毕业班上,就有这样的一个女学生,她刚来我校读初中预科时,我想和她交流都不能,因为她十分自卑,总觉得低人一等,老是躲着我。但我没有歧视她。我了解到她那文盲父母一直多病,全家就靠几亩薄地维持生计,她有四个哥哥,都没有读过书,只有她是家中省吃俭用而唯一能读上书的孩子。我就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要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改变家庭的命运。她听了默默地点点头。她学习基础不太好,但平时非常刻苦、非常勤奋,我就经常给她加班辅导。这样,她的成绩一天比一天好,尤其是作文,由开始的语句不通,到后来的行云流水,进步是很大的。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她十分俭朴,有时中午只喝些免费的菜汤。于是我就经常给她一些零花钱,间或也带她到我家中或饭馆打打牙祭。渐渐地,她开朗了,红扑扑的脸上时时挂着微笑。我做的虽然不多,但这个女孩却记在心里了。初中毕业回西藏后,她跟妈妈商量,攒了些自家的鸡下的蛋,趁着回母校升学读高中的机会,送给初中班主任的我尝尝。虽然那些鸡蛋在飞机上碎了,但我没法不感动,那是西藏妈妈让女儿千里迢迢带着她朴素得让人心碎的礼物!
二、扣住契机,打开“自闭”心扉
我们发现,有一些西藏孩子的家庭背景复杂,儿时生活的环境狭窄,久而久之,极易形成学生自我封闭的心理。教育者一定要想方设法,促使这些学生融入集体之中。我班曾有一个非常倔强、非常有个性的学生,他是一个孤儿,从小就被他姨妈收养。爸妈临终把他托付给姨妈原本只是让他不至于饿死。可是姨妈不想就这样算了,于是把他送到内地来读书。小时候,姨妈很疼他,姨夫似乎不怎么疼他。明白自己身世的他,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孤独,以至于自我封闭,言语极少。有时姨夫因他犯错而打骂他,他都咬紧牙关不认错。来我校读书后也是这样,独来独往,很少与人交流,以至于学语文、英语也不愿开口,成绩很差。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我苦苦寻找的教育切口。那是一次运动会,我班女生和同轨班级女生拔河比赛。同轨班级有一位男生跑过去,站在队伍的后面违规帮忙。他看到这种作弊行为,很是不满,跑过去阻止,把那男生推倒了。同轨班级的班主任一时冲动,走上前去教训他。我连忙跑过去护住了他,却因此得罪了同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细微举动,我的学生感受到久违的母爱,从而彻底改变了心态。这个孩子后来很努力、很积极,成为我班的体育课代表。初三毕业时,一向不善于表达的他,动情地把我和生育他的妈妈、抚养他的姨妈一同视为妈妈,并给从来不用化妆品的我送来一瓶香水,祝福我青春不老!
三、细雨润物,消除“自流”陋习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西藏孩子,本质也相当好,但缺乏自律,放任自流。教育者要善于从小处着眼,逐步消除学生的不好习惯。有位男生刚到我班上时,自我控制能力低,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小错误不断,特别是语文书面作业的错别字多。我就天天让他写“说明书”自我检讨,每次我都要指出这个学生检讨书上的错别字。后来我还让他做副学习委员,让他天天来汇报班上同学以及他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口头的,有书面的。就这样一次次汇报中,他的语句变得通顺,错别字越来越少,其它一些不良习惯也渐渐消失。后来,语文老师评价他的作文有“措词精当,语言流畅,文笔优美,绝无错别字”的赞语,我甚感欣慰。有一年冬天,这个曾让我头疼的调皮鬼竟还跑遍了整个城市,觅到一盒蛤蜊油送我,感谢我忍着双手皲裂的疼痛而帮他纠正错别字。那盒蛤蜊油,我一直珍藏着舍不得用,但它必将滋润着我一直到永远。
总之,民族教育中对学生不良心态的矫治,要求教育者真诚捧出一颗爱心。只有爱,才能播洒阳光向心田,使学生走出“自卑”阴影,走向了灿烂明媚的春天;只有爱,才能顿悟契机于瞬间,使学生打开“自闭”心扉,豁然开朗产生质的飞跃;只有爱,才能细雨润物悄无声,使学生消除“自流”陋习,恰似禾苗茁壮不知不觉。一句话,“爱”必须成为教育学生端正心态的情感前提。
哲人说:“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这话是千真万确的。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西藏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