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唤情 培植亲情玫瑰
——语文教学中亲情情感的培养
◎ 兰秀英
亲情是情感世界的美好玫瑰,亲情是教育的源泉和支持,从乞丐到总统,从达官贵人到贫民百姓,亲情情感都是须臾不可少的精神财富,对成长、生活有难以替代的滋润和营养作用,就是灵性不高的动物也有这种本能。时至今日,它仍然绽放着光彩。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加之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一种倾向,即过度竞争和过度的物质化导致部分学生的亲情情感荒漠化,使一些家庭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水平不仅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而且其情感因素对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引导、定向、激励和强化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参与与内化,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发展及教育教学成果。同时,小学高年级正处在成长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认知情感以及个性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课堂教学是情感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教材,以情唤情,便可培植亲情玫瑰。
语文——因其独特的性质和作用,对学生具有独特的德育和美育功能。而亲情教育则是发挥这一功能的最佳方式。 亲情教育以与学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为起点,进而推己及人,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获得健康的审美感受,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平时语文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以情唤情,不断培育学生的亲情情感。
一、以文育情,不断培养学生亲情意识
(一)、亲爱父母——亲情教育的基点。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成才,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 如: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我的油布伞》,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语言生动,情感真挚而充沛,字里行间渗透着母爱子、子敬母的浓浓深情,是练读的好文章。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娘买伞的不易,当时娘的难处,特别是娘熬夜织布的情景,从而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又如:古诗《锄禾》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来感受作为农民子女的后代,要能够体会父母的辛劳。又如:唐朝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我们今天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同学却不理解父母,甚至连举手之劳也要父母代劳,实在是不应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就要充分点拨学生的亲情之弦,使其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而激动不已;并对比自己的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形成对家庭关系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并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加深理解,形成正确的亲情认识。
(二)、尊师爱友——亲情教育的基础。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方面,教师、同学是学生生活中关系密切程度仅次于父母的人。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是反映学校生活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能激发其尊师爱友之情。寿镜吾老先生教学认真、治学严谨,有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是位师德高尚的长者;《师恩难忘》中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了孩子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孩子成长的往事,体现出他巧妙的教学方法,他那热爱学生,尊重知识的感情,体现老师的敬业精神,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感激之情,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这类作品时,应使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理解,认识“老师”的崇高品质;并顺此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老师。在“老师”的崇高品质感染下,激起其尊师之情,并付诸日常生活中,形成尊敬老师的良好道德品质。 同时,少年周恩来的胸怀大志,少年闰土的机敏可爱等等。这些少年形象动人可爱,他们那宏伟的志向、纯洁的心灵、助人为乐的品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学中,老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奋发进取的动力,以培养其团结协作的互助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同时,这种美的环境氛围也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又能给学生以深刻的理性认识,以至逐步形成正确的师生观、道德观、世界观。
(三)、爱国爱民——亲情教育的基石。如果说亲爱父母、尊师爱友仅仅关联学生接触到的周围的人的话,那么,爱祖国、爱人民则是 “亲情”情感的升华,是亲情情感的最高境界。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富强和国家的兴盛,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使学生在英雄形象的感染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并通过点拨、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民族兴盛而学习的正确学习目的。 如《大江保卫战》一文,真实地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这是一篇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课文围绕一个“战”字,可分为三个板块:为什么而战、怎样去战、战的结果怎样。通过“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这样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把这场大江保卫战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分析三个典型场景,认识解放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使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染,理解“解放军战士是当今社会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由此,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不但获得了美的情感体验,也对“爱国主义”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为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了思想基础,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互爱精神。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地方、不管认识与否,大家都同心协力地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授”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他如:一身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等等,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教材。教学中,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对“英雄”的景仰与敬佩之情;在理解人物性格、品格特征的过程中,激励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向英雄学习”、为国富民强而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并在学习中化为强烈的内在精神动力。
二、以心育情,不断培养学生亲情情感
教育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知识、阅历、经验、人品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是情感交流的主动过程,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爱其生、亲其师。只有师生亲情满校园,学校的办学思想才能得以体现。我们都知道: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爱学生才会关心学生,融入学生幼小的心灵,为学生编织美好的憧憬;教师爱学生,才会尊重学生,全心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教师爱学生,才会研究学生,挖掘深藏于学生的潜力之源,开采那富有活力的智慧之库。近几年来,我校多次组织教师为学生捐款,解决部分学生生活困难问题。教师关爱学生,送学生到医院治病之事屡见不鲜。教师的这些亲情举动,赢得了学生的好感,对教育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活动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爱憎分明——亲情教育的基准。“没有爱,就没有恨;没有恨,也就没有爱,”没有对“丑”、“恶”的批判与摒弃,也就不可能有对“美”的鉴赏与追求。在培养学生对“美”追求的同时,还必须教给学生辨别美丑的方法,通过对“丑”的批判,强化对“美”的追求。 如:教学《我感到自豪才对》,要抓住小骆驼、小红马的具体表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诱导他们主动地掌握相关的动物常识,自觉地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形成和提高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还我要结合本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语言,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作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又如:教学《牛郎织女》一文,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牛郎织女他们两人的性格特征,及其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还要进一步认识其悲剧产生的原因,加深对封建制度罪恶的认识。使学生在回肠荡气的牛郎织女爱情感染下,获得对“爱情”的初步认识,提高对美丑的辨别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师应通过人物形象欣赏,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憎感情,认识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从而揭露其丑恶的社会现实。并以此为对比,加深对社会主义今天的了解,激发其爱国感情。
通过对比、点拨,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在对比中明辨是非,提高鉴别美丑的能力,激发其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一个充满亲情的环境,能培养出充满爱心之人。多个充满爱心之人,就能造就一个充满爱心的环境。教师心中有亲情,教育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学生心中有亲情,才能对长辈真心尊敬,对他人真诚关爱。一个充满亲情的学校,教师爱学生,学生敬教师,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照顾,就是一个和谐融洽的大家庭。在这样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里,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