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 罗安池
人们的健康是一个平衡、完整的体系,人体除了生理健康外,心理健康在整个健康体系中同样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因其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心理障碍。我们心理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则表现为思维狭窄,缺乏主动灵活性。因为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使得他们很少有成功的情感体验与鼓励。这就使其丧失了自尊心、自信心。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很注重学习结果;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他们常常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的冷眼相看;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应当给学生营造一个活泼向上、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应当让爱心充满我们的教室、宿舍,让学生体验到校园就是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幸福感。而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负面影响和严重性已经被许许多多的血的教训所证实。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现笔者结合多年的中职教育实践,将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做如下浅析,以便和中职的同仁共同交流。
一、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一、个人因素。引起中职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个人认知能力欠缺及承受能力差,如有的学生只看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有的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不足,害怕、回避、掩盖问题;有的学生对荣辱观的理解存在偏差。
、 第二、家庭因素。笔者从多年的中职教育实践中发现,很多问题学生大多来自问题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第三、学校因素。(1)环境、角色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不少学生带着美好的憧憬进入中职学校,却发现其环境与条件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于是萌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挫折感,从而滋生了孤独与紧张情绪。还有的学生在家里备受父母宠爱,对集体生活不适应,说话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受挫就无法接受。(2)教育过程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不健康的校园文化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四、社会因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思想、情感和行为,以及社会上的一些堕落和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毒害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其身心健康。
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务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逐一排除,作出全面正确的诊断,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适。
二、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职校生由于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兴趣广泛但又不成熟,往往思想偏激,不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同时,由于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导向能力较差,对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不能自觉抵制,对于以上心理问题,教师应以多种形式,如主题班会、主题讲座、典型事例和案例分析会、辩论会等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各种心理偏颇的发生。
第二、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不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在紧张的学习中教师应辅之健康愉快的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避免由于管理过程中的急于求成而经常斥责、处罚和否定学生所导致的学生“情绪饥饿”,让学生在适度的心理压力下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使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方法自觉调节情绪的紧张程度,克制消极情绪,培养健康情绪。
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环境因素,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发展他们的友谊,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同情和合作精神。对于各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他们与同学友好交往的机会。此外,教师要特别注意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协调,因为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会看作是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教师肯定的评价会使学生由此获得心理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我价值感,同时,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他们发展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和乐观性格。
第四、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性格是心理活动过程中起调节和控制作用的素质,而这一素质因遗传、家庭以及诸多环境影响而表现出千差万别,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根据学生的性格和气质特点,应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去培养,发展学生性格中良好的方面,矫正不好的方面。此外,教师还应特别注意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平等的社会成员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运用心理学上的正强化原理,训练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
总之,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的摆在了我们面前。为了社会,为了学生,我们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建设,不断的对职校的教育进行反思,从而加强对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作者单位:贵州省普安县中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