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均衡发展应用
◎ 凌德华
摘要:教育均衡发展提出让学生在接受教育条件上得到相对均衡、在享受教育资源上得到相对均衡、在获得教育效果上得到相对均衡。把教育均衡发展思想应用到具体的学校、具体的各学科教学中,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条件、相同的教学资源下获得相对均衡的教学效果。如何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让全班的每一个同学获得的教学效果相对均衡呢?本文从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全班学生获得教育效果的相对均衡、树立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信心,,促使全班学生获得教育效果的相对均衡、养成每一个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使全班学生获得教育效果的相对均衡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均衡发展;应用研究
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要促使学生均衡发展,就是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每一个学生自学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养成每一个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改中也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达到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呢?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点:
一、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全班学生获得教育效果的相对均衡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兴趣总是伴随着人们积极愉快的情绪,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效果均衡发展的关键。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语文的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如下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因势利导,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教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课文的我是指谁?为什么要用残损的手掌?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结果以是怎样?”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又如教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使学生对几次变色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反复的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的原因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学习、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九年级语文下册《那树》《地下森林断想》等文章,要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学习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树立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信心,促使全班学生获得教育效果的相对均衡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教给自学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教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已》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孔乙已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对《变色龙》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几次变色”“ 为什么变色”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住抓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我在教学九年级语文下册《乡愁》一文时,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小时候的乡愁,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小时候的乡愁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长大后的乡愁又是怎样,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和第四段,弄明白后来和现在的乡愁又是怎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三、养成每一个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使全班学生获得教育效果的相对均衡
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时,我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此好的学习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止。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如教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在学习这两个片段时,让学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何满子的爷爷为什么号称“何大学问”?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读写人记的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任何良好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坚持耐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反复实践,帮助他们、督促他们做到习惯成自然。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好处,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均衡发展。
总之,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均衡发展,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养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获得教育效果上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平南县同和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