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感教学的魅力
◎ 马佳英
摘要:语文教学流派繁多,其中以于漪为代表的情感派贯彻着全面育人、以情感人的教育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和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发展上的潜能和优势,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于漪;语文;情感教学
提起情感教学我们马上便会想到语文教育界情感教学派的领军人物于漪老师。作为情感派教学的代表、全国模范教师,她认为教育是一项理想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教育是一项神圣的追求,它充满着伟大与圣洁,不容任何玷污与亵渎;教育是一个崇高的使命,它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与完全的奉献;教育是民生发展的奠基者,它决定着民族的命运与未来。
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的于漪老师,虽并非科班出身,但为能教好语文,不惜花费几年时间专门研究语文教材,不断备课设计教案,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她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在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语文界泰斗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称之为科学因为它必须遵循着铁的教育规律;语文教学称之为艺术,因为它具有水一样的灵活。于漪老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探索出了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她直面于人,将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一切从学出发以学为归宿,把直线型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网络式结构,既把教师与学生的单向性联系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向型联系。“我爱学生,我爱我的职业,爱我们的语文学科,爱教育事业。”她的教学是植根于爱的,同时也是发轫于美的。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作品的真善美都必须融入到美的形态中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所以教学还要作用于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固然要求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但是我觉得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心灵品质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是仅仅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就足够了,还得要真心的关爱学生,将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一般,教师要走近学生进而走近学生,教师不能只站在学生世界的外面观察,要站到学生世界之中,用心去眼看耳听,摸准他们的脉搏,教师要有眼力,要巨细不漏,越是细微之处越不能让她在眼皮底下溜走。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任何精髓的见解、深厚的感情,缺乏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技巧都无法打动人。因此,除了以上的教学风格,于漪老师还运用生动亲切、词采丰美的教学语言是使课堂充满魅力,她追求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纯净严谨富有逻辑性。于漪老师在课堂中注重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教师的教学激情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是学生情感的点燃者。卢梭在《爱弥儿》中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同年轻人干巴巴的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的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它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夸美纽斯也说:“凡是没有悟性彻底领会到事项,都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这都强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还学生一片审美的天地的重要性。于漪老师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通过巧引、美读、情讲、趣溢来创设情感环境来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用美去塑造学生的心灵,除此之外,于漪老师的教学还追求立体化多功能效应。这首先来自于她全面育人的高度。语文课融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从“多管齐下”的全局观念来处理素材,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她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她主张课要有新鲜感,不能是一副面孔;要有趣味性;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课要有时代的活水,结合事实和学生的切身生活,使学生有感奋。同时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课堂教学要有鲜明的节奏,建立多向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与对话意识。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尊重,也只有当他们感受到了自己人格的尊严,感受到自己受了应有的尊重,才能充分激发起他们的自主成长意识,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并付之于行动。教师要由单项灌输走向双向对话,对话体现了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做到师生心理沟通。这样,教育者在尊重、理解、爱护被教育者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风采来启发、引导、帮助受教育者,使美好的道德与情操在受教育者身上得到内化,而不是代替他们的思考、理解、体验、选择与行动。人生中的第一位男性语文老师是在初中时候遇到的老师的课堂十分灵活,具有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变化美。每一节课都会有不同的上课模式,非常有新鲜感。老师还注重跟学生的交流,他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从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对待,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发言。同时老师还具有丰富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能给我们扩展很多别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于漪老师在教学中便呼吁文化之魂,运用古诗词营造文化氛围。正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既用比兴的手法抒情,使人感动,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情感,达到教化的目的;观,即从诗反映的现实中,认识世情的兴衰和得失;群,即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和谐人际关系;怨,则是可以表达诗以及文学的情感宣泄功能。另外,于漪老师还注重引用文论诗评强化文化底气,将讲评和作文指导结合起来并充分调动自己的文化积累,适时适度的引用古今文论诗评,作点拨、讲规律,进入深入指导。语文与大千世界息息相通,凭借广泛的涉猎和长期的积累所形成的艺术修养,自然地打通各学科的通道,把学生,领导广阔的知识世界,让文史哲等各类文化信息奔据眼底,开阔学生的眼界,唤醒学生的联想力,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作者单位:新疆和田县北京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