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均衡发展思想
◎ 许耀振
摘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各学科能得到均衡的发展?本文从爱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育人;用课文中的形象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言传身教作用,榜样育人;充分发挥学科的特点,教书育人;从综合型学习活动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等几个方面阐述教育均衡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语文教学;均衡发展
从事语文教学已有15年,我深深明白教师肩负着双重责任“教书、育人”,也就是除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长大后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有良好的品格。另外语文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生活处处见语文,而语文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既然如此,我们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也恰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何做到呢?尤其是对这个正处在严重叛逆年龄阶段的学生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爱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爱这个职业,而且要敬业,要有责任心。我认为这样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在我们手中,我们不能误人子弟,所以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备好课,通过网络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在讲课的时候教给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小说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雕刻、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育人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有利时机。教材,就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了解愚公在移山过程中展现的敢想敢干、不满足于现状、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优秀精神品质。同时又注意加以引导学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始终保持着一股拼劲。
三、用课文中的形象影响学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人物形象,可让学生深入分析,以其人物形象的人格美、品质美,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如《背影》一课,教师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那课时,也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社戏》里小伙伴们的天真烂漫、热情好客、勤劳能干;《周亚夫军细柳》中体现出来的军纪严明、忠于职守;《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言传身教作用,榜样育人
教师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德育工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在课堂上不随意丢粉笔;活动课上,将废弃的纸屑都收入在一个塑料袋中,没有乱扔乱放,学生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将纸屑收拾了起来。这样,在课堂中既传授给了学生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真正发挥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就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
五、充分发挥学科的特点,教书育人
新教材、新课标在课程编排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如:可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诗歌朗诵比赛,参加各种有益的征文比赛;举办主题健康、积极向上的演讲等等。为了教会学生体验自然风光,可让学生观看科技片《人与自然》、《科技博览》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积累创新素材。
进行各种形式的仿写练习,仿照文章的各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学会借别人的瓶子装自己的酒,进行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猜写、设题编写等,练习写想象作文。如《五十年后的我们》、《假如我是一棵树》,以及借鉴古诗词、日常生活的俗语、格言、流行歌词来获取创新灵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六、从综合型学习活动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一个学期语文教学活动有六个单元的综合型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从身边实际情况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在《倡导低碳生活》综合活动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案例,再结合身边的例子,让同学们了解了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生活的方式、理念与重要意义。再通过让同学就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态度,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做到落实环保行动,就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加植树活动,注意节电、节水、节气、节油,提倡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努力实现“低碳梦”。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相信环保意识、低碳意识也深深的印入同学们的脑海中。
总的来说,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整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真正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真正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使各学科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平南县同和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