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体现教育均衡发展思想
◎ 林叶
提要:在教学过程中我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均衡发展
多年来,我一直任教初中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我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取得较好成绩,所任教的班级在县综合考查和中考中均排名前列,这都是实践教育均衡发展思想的结果。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克服偏科思想,努力学好每一个学科,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历史,地理等课程有些学校认为是副科,开设时间不足,我们以国家有关法规为依据,要求学校开足节数,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上好每一节课,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具体做法是:
1、让每个学生多动手,体会其中乐趣。
初二的学生一般才十四五岁,仍是比较喜欢好动的年龄。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运用得好,可以充分地吸引他们投入课堂。我们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促使学生思维敏锐,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提高效率。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或者操作。一方面,是勤于动手,培养收集相关信息并整理的能力。有很多教学内容,鉴于篇幅有限,教科书上都提得很简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前或课后自己动手收集。例如,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之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一些长征时期的老照片,比如赤水河的照片和长征胜利部分留影等照片,这样做,无形之中就让学生提前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是真正地在课堂上动手实际操作。例如,在学习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工业化的起步》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这样做。在分析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经济状况后,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尝试把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业成就画出来,比如长春一汽生产的解放牌汽车,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鹰厦铁路,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等。一组同学把图片整合,剩下的五组同学分别独立完成画作,规定时间为25分钟,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工作效率明显要高,并且所画的画画好看。设计这一操作的目的当然是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工业起步所获得的成就,并且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效果很好。
2、让学生多发表见解,表达其内心感受。
口头表达是学生课堂上和老师交流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可是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为缺少口齿伶俐、思维清晰,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或积极参与交流的学生而大伤脑筋。总有一部分学生,要么“金口难开”、词不达意,要么就是条理不清、闲话比较多。我们可以通过讨论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各自发表意见,共同研究,达到理解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郑和下西洋》时,我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究竟是否该被禁止?为什么?(1)为什么不是郑和发现了美洲大陆?(3)如果当时郑和的船队和世界著名的哥伦布的船队在海上相遇了,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形?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就活跃起来,都争先恐后、毫无顾及地发言。第一小题唇枪舌剑,各执一词,非常有利于辨证思维的培养,课堂马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对第三小题也兴趣十分浓厚,妙语连珠,各种合理的假设和推断层出不穷,这个过程中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也培养了表达的能力。
3、让学生勤动脑,开启思维之门。
动脑是一种智力活动。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四个基本要素,动脑指的就是思维力的运用。思维又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三种。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这几种思维都有广泛地应用,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也正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实施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堂历史与社会课要使学生主动地去动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显得十分的重要,我们可以用情景教学法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感悟,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渗透历史与社会知识,从而达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掌握牢固,而且也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学完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后,我安排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西方国家侵略中国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也有人说,西方国家同时也给中国带来的近代文明,促进了中国的进步。结合课本的内容,想一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当然能迅速判断出,“不对”,但是当问到为什么不对时,就没能那么快速地做出回答了。一些学生从东西方国家的工业差距和闭关锁国的角度能讲出一些自己的见解,我在充分肯定他们答案的基础上,再提醒学生从中国封建制度落后和西方国家需要打开中国市场的根源来考虑,从而认识到西方国家侵略中国已经是势在必行了,也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学。自然也就理解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通过这种思维提示模式,动脑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干瘪的命令,而是一种思维提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动脑可以伴随教学过程之始终。通过长期如此的培养,学生自己也就养成了按照这种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习惯,不仅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做习题和考试的过程中,还能将其运用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让学生真动心,指导后续行动。
“课堂教学的期待心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在动手,动嘴,动脑的基础上最终将要达到动心,内心有了真正的触动,就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为之感动、为之深思,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更深入地探究其关键所在,进一步激发学习的潜能,以达成情感教学目标。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多次在中国与同一时期的西欧情况的对比过程中,感受十分深刻,既有一度经济领先时的认同、高兴之情;也有政治上皇权高度强化时的愤怒、惋惜之情;更有思想上保守、封闭的着急,担忧之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表情写满了很多张脸,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为国努力的信念也更坚定了,心动可以演变为行动。情感渗透和道德教育就都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接下来的行动也更加容易了。
可见,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智慧的、创新的、和谐的,有活力的课堂要拥有灵动的旋律和七彩的光芒,需要我们教师全身心地、充满激情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富有智慧的设计、采用创新的思路、创造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智慧去影响学生的智行动,去“点燃火焰”,让课堂激情荡漾、神采飞扬,使学生活力四射、跃跃欲试,在知识的海洋里欢愉地采撷智慧的浪花而流连忘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出版壁报,开故事会等,不但提高历史成绩,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平南县官成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