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课改下的语文特殊教育绚丽多彩
◎ 张 丽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有特殊情况的孩子能够进入学校学习,并且在特殊教育学校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特殊教育学校和传统的学校教学方式不同,特殊教育学校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更为复杂,需要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完成教育。本文主要针对在特殊教育学校,如何做好初中语文的教育展开分析,希望能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开展起到积极影响。
一、重视情感体验,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课堂是一个大舞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导演,是整个课堂活动的策划者,学生则是这个舞台的主要角色。一节好的课,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力协作,如同导演和角色的默契配合。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一定要充分进行预设。对于课堂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精心指导,做好导演的角色,既要指导到位,又要让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只有这样,一堂语文课才会上得轻松自如,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智的历练。在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充分去扮演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文本的内涵内化在学生的心中,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
比如,在学习杜甫的《绝句》时,教师可以制作一段微课视频,有两只黄鹂站在树枝上,天上飞着许多白鹭,透过窗户外面,看到地面上全是雪白雪白的,远处的河面上停着回来的船只。通过这种全景式的展示诗歌中的内容,低智商学生的理解和把握变得相对容易,对诗词的描写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微课视频教学在形式上与以往课堂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既可以作为课后温习,也能够将其视作课前预习,不但有效梳理了课程重点,还能够将各方面与课程有关的内容拿来与孩子们分享,提升低智商学生的发散联想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弥补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
有障碍学生的字词、语法等知识的积累极少,语言文字感知速度很慢,语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很差,缺乏必要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由于先天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语文感知很差,学习没有定性,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薄弱,但他们对视觉的刺激、对声音的变化较为敏感,接受这方面信息较快。因此,在教学时,笔者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运用电子教材进行授课,做到动静交互、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视频信息,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很快接受语文基础知识,理解教材内容,并学会应用。
例如,在进行生字的教学时,用电子教辅书进行动画展示,既能展示生字的读音、笔顺,又能对该生字进行组词、例举辨析字等。学生看着那些会动的生字、听着美妙的发音,感觉很新奇,自觉地跟着读起来,并用手比划着写字的笔顺,学生的语感、集中注意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再如在进行《人类的朋友》的教学时,用电子教辅展示视频动画,配上准确优美的范读,用小瓢虫代替进度条,多方面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尤其是人类的朋友小鸭子的出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学生能根据内容提示进行跟读并理解大意。这样教学,不仅调动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更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坚持鼓励式教育,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
特教学生经常会因为身体上的缺陷受到或多或少的歧视,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颇大,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不少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自暴自弃,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沟通,不愿意敞开心扉。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鼓励式教学为主,多赞扬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要毫不吝啬的赞扬或夸奖,对于他们的错误也要寻找适当的方式委婉批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学生不断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的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还应该教育每一个学生不断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并且不断放大这个优势,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不断进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一篇课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部分的含义,主动去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斑羚飞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合作的重要性,也要让学生了解动物之间的爱,这样学生才能不断从文章中汲取营养,才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此外,教师应该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意识的变化,在课堂中适时利用教学素材如《张海迪和她的妹妹》,鼓励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幸,针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给予一定的疏导,使他们摆脱心理上的困扰。
总之,新的教改方向衍生着新的语文教育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更加需要学校的关爱,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每一个特殊的个体都应该得到教师更多的关爱,这样才能推动学生不断进步。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审视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法加工,做好教材的充实和变通,化聚知识,分散难点,选择最佳角度,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见解和才华。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教师不可能都考虑到。因此,教学不应当是再现教案的过程,而是师生生命活动多方面相互作用,共同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得到较佳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