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农村孩子的作文教学
◎ 唐永祥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战使农村的孩子犹如受到春雨的滋润,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烈,那么农村的教师就不断参加各种培训,不断进行自我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好每一位孩子。经过对孩子们的各方面权衡,农村孩子的作文水平比城里的孩子相差甚远。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生活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素材来源,文章其实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所以要让学生去感受和享受生活并且挖掘生活。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刚开始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指向观察训练,自由观察训练和联系实例观察训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训练。 1、指向观察训练,即教师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为此我常常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花坛,树木,课间活动,到野外游览,并在游乐中给学生以观察方法的揭示。 2、自由观察训练,这种观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是学生个体思维涌动最活跃的方式之一。联系教材实际,我从指导学生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比如观察一盆花、一株树,进而过度到动态的观察描写,如写一个小动物,写天上的一片云,写一个活动场面等等。 3、联系实例观察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观察情境,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如教学《夏天》一文后,我要学生背诵相关段落,课外,我立即引导学生观察夏日炎热的气候,以及雷前雷后周围的景色变化,面对眼前真实的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起课文中的句子。
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另外,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在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为学生提供习作素材: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贺词等。多种多样、别致有趣的训练形式,把作文与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作文综合能力。教师利用仿写,做到先扶再放,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平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或学生的习作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先扶再放,循序渐进,消除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
作文批改多元化,文章就更加精彩。《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叶圣陶爷爷对少年肖复兴作文的批改,红色修改符号引入眼帘。好的作品就是这样经过无数次修改而成的。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全批全改模式已经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了,无法满足学生习作欲望,多元批改,才能让作文更加精彩。习作训练时,学生写完后自己动手修改,再引导学生互相修改,在改中提炼和构建自己的语言,感悟习作的技巧和方法,一方面为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学生学会如何修改作文。抽组批改同样是种不可多得的妙招,将学生分组,一个小组基本反映全班的学生在作文时出现的普遍问题,教师就有针对性的指导。作文批改还可以引导家长参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参与习作批改,既可以透过习作触摸孩子思想脉搏,又能与孩子拉近距离,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注重作文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教师的适时评价,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要有创意地表达。”农村小孩生活范围小,见识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指导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大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