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发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 潘靖纹
摘要: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就是因材施教,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得到均衡发展呢?本文通过诱发学习求知欲,有效促进学生获得知识的均衡发展;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有效促进学生接受知识的均衡发展;鼓励学生质疑,有效促进学生探索知识的均衡发展;解题变式训练,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均衡发展四个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化学教学
教育均衡发展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堂教学情况,让学生获得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是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接受知识、探索知识、思维能力、学习兴趣相对均衡。在初中九年级化学中如何让学生均衡发展,人人能成功、个个有成就呢?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诱发学习求知欲, 有效促进学生获得知识的均衡发展
首先学生要有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对新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因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强调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等的地位与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而不是学生陌生抽象的问题导入教学课题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获得知识的均衡发展。
例如在九年级化学《化学真奇妙》教学时,我深刻体会到步入化学殿堂是第一节化学课,所以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第一节课上最容易看到学生好奇的眼神和渴求的目光,最容易听到学生稚嫩的问题,最容易感受到学生由衷的赞叹。如何使这一切顺利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探究的渴望和科学的态度呢?我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导语]新学期开学了,对我们的一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门新学科要“开业”了,按照我们中国人习惯开业吧。[演示]让一位勇敢的男生在教室外燃放鞭炮。[提问]燃放鞭炮的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燃放鞭炮不再是为驱鬼,而是为了营造喜庆气氛。刚才燃放鞭炮中你看到了什么?根据生活经验回答你还感受到了其它什么?[演示]我拿出一个充好气的气球,让一位女生当场扎破。[提问] 鞭炮的爆炸和气球的爆炸有什么不同?实践证明通过这些生活例子引入新课,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获得知识的均衡发展。
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有效促进学生接受知识的均衡发展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的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每一个学生对学习都有不同的进步,不同的成就,都获得学习成功的教育效果。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接受知识的均衡发展。
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的:(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①反应物中有无液体,容器可以一样吗?追问:连接仪器有什么不同?反应条件是加热与不需加热仪器选择有什么区别?②实验室有哪几种收集气体的方法?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说出理由。让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交流问题 。(2)将全班分为8个实验小组,每组6人,根据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设计制取氧气的装置,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骨干同学作为推介员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3)教师从控制反应,废物利用,节约药品等方面点评其优点。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在学生这些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接受知识的均衡发展。
三、鼓励学生质疑,有效促进学生探索知识的均衡发展
三、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新悦,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的、直观且学生易接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启迪创新思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探索知识的均衡发展。
例如在“再探燃烧与灭火”这一节内容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1、初探燃烧所需条件及灭火原理,学生回忆回答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设疑:CO2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来灭火吗?学生进行实验:燃烧的木条插入二氧化碳中熄灭,但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学生由此得出结论。
3、再设疑:除了O2、CO2 ,还有没有其他物质也可以作助燃剂?
4、分组实验:镁在密闭容器中燃烧使水倒吸远远超过五分之一并设疑。学生可能会猜想:①O2;②CO2;③N2等物质与镁条发生了反应。
5、评价学生猜想,提出新的问题:如何证明镁条能否和N2反应呢?学生回答:将燃着的镁条放入N2中,看是否能继续燃烧。
6、设疑:如何由空气制取较纯净的N2,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分组讨论由空气制取N2的方法并设计实验方案。
7、小结学生的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师生配合完成实验:探究N2能否支持镁条燃烧。
8、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的收获,谈收获体会,发表收获感言。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便能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使学生一直处于高度积极的思维状态,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促进学生在探索化学知识得到均衡发展。
四、解题变式训练,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均衡发展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化学习题的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它贯穿于新授课、复习课、作业、练习、考试、以至总复习的各个环节中,当前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学得活,记得牢,简化教法、指导学法以及如何在化学习题的教学中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而化学习题的“一题多变”,恰好是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一题多变”,可对同一知识点多角度辐射,通过变换题型、变换条件、变换题材、变换解题要求、变换知识点的覆盖面、变换命题的角度、变换数据等,克服了解题的局限性,它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增强考试中的应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巩固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简化学习环节,启发学生思考,可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学牢、学活,改变了题目的难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当然在变式训练中应该注意变式题的设计与训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阶梯度清晰的各类变式题组。天长日久就会起到理想的教学效益,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均衡发展。例如在初中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我对“一题多变”的题目设计为:
1、变换条件:
【例题】 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1 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Na+ 、Ba2+ 、OH-、Cl- B. SO42-、K+ 、Ca2+ 、CO32-
C. Mg2+ 、Cu2+ 、 NO3-、Cl- D. Ag+ 、Na+ 、NO3-、Cl-
【变化】 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12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Zn2+ 、Ba2+ 、NO3-、Cl- B. Na+ 、H+ 、NO3-、SO42-
C. Ca2+ 、Mg2+ 、Cl- 、CO32- D.Ba2+ 、Na+ 、Cl-、NO3-
在此题中,将pH=1改为pH=12,改变了原题的条件。
2、变换题材:
【例题】Fe、Mg、Al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放出的气体质量相同,其原因可能是( )
A.放入Fe、Mg、Al的质量相同,跟足量的盐酸反应。
B.放入Fe、Mg、Al的质量比是28:12:9,跟足量的盐酸反应。
C.放入Fe、Mg、Al的质量比是56:24:27, 跟足量的盐酸反应。
D.放入Fe、Mg、Al的质量过量,跟三种金属反应盐酸质量相同,质量分数也相同。
【变化1】将质量相同的Fe、Mg、Al分别放入一定质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铜溶液中( )
A.Fe置换出的铜质量最多 B.Mg置换出的铜质量最多
C.Al置换出的铜质量最多 D.Fe置换出的铜质量最少
【变化2】将Na2CO3、NaHCO3、CaCO3 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三者放出的气体质量相同,其原因可能是( )
A.放入的Na2CO3、NaHCO3、CaCO3 质量相同,跟足量的盐酸反应。
B.放入的Na2CO3、NaHCO3、CaCO3质量比是53:42:50,跟足量的盐酸反应。
C.放入的Na2CO3、NaHCO3、CaCO3均过量,而盐酸的质量比为2:1:2、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D.放入的Na2CO3、NaHCO3、CaCO3 均过量,参加反应的盐酸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此题的两种变化均改变了原题的题材,由原来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改为金属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和碳酸盐与酸的反应。这样通过变式训练,达到“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效果,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角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均衡发展。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均衡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所教的教学内容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一切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的知识、接受知识、探索知识、思维能力、学习兴趣相对均衡。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精随之处。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化学课标
2、胡武亭主编《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出版社
3、胡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
4、《中小学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二期
5、曹洪昌,化学教育最优化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王祖浩. 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化学·(初中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官成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