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上《饭钱》给我的启示
◎ 糜娜
一、问题的提出
有一次,教研员老师要来听课,考虑到是在下午上课,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喜欢的阿凡提的故事《饭钱》这一课进行教学,想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真钻研了教材,发现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来展现阿凡提的聪明机智以及他乐于助人的好品质。所以在上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好人物的对话上,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提示语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有关的语气语调,再通过一系列的自由练读、同桌互读、个人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体会。同时也为我最后的一个环节——演课本剧打下基础。可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前半节课还好一些,后半节课就有很多同学坐不住了,朗读的质量不高,思想也开小差了。我一心以为摆脱了烦琐的提问式教学,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可为什么还会这样呢?
二、问题的症结
课后,我的心里又气又恼,埋怨我的学生不争气,管不住自己。教研员老师在了解了我的备课意图以及我的真实想法后,一语点破:“这堂课,你不能怪学生,要怪你自己。换一种上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三、问题的解决
(1) 原因分析
从这篇教材来看,还是很受学生们欢迎的。故事情节以人物对话展开,很适合让学生表演,备课时,我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便想通过指导朗读来帮助学生把握人物性格,为后面的课本剧排演埋下伏笔。所以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我都用在了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上,而课本剧的表演时间却不够了,只在小组内讨论了一会儿,缺少大组的交流与点评。我的这一备课意图仍出自我的主观愿望,而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在这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的课上,学生仍是在被动地接受,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自然就会影响学习的热情。
(2) 对策和方案
经过思考和探索,我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形式是能否引起学生足够兴趣的关键。因此作为教师需要积极尽力地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活跃起来。
在教研员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又设计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力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具体过程是:
第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填空的形式来扶一把。
第二步:出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由老师出示排演课本剧的要求,并作讲解指导。要求:1、分配角色;2、背出台词(在原文的基础上可有所创新);3、配上动作(准备道具)。学生们明确要求后,进行小组合作排演,老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表演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步:汇报展示,评价表演。每一个小组表演完后,其他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一组的表演,进行评价,怎么看就怎么说,方方面面,不受限制。为使评价有指向性,老师宜作一些“导评”:看演员的台词、动作、神态是否体现人物形象的性格;有哪些创新,这些创新是否合理,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等等。学生的评价相互启发,可使他们进一步去挖掘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步:评选最佳剧组和最佳演员。在刚才评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看看哪一个组的表现是最好的,配合是最默契的,准备是最充分的。对于个人,看看又是谁表演得最出色?通过评选,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3) 实施效果
经由以上四个环节来组织课堂教学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热情是空前的高涨。在小组排演时就十分的投入,努力地背台词,还配上了一定的动作、表情。汇报展示时,当前面的小组表演完后,大家进行了评议,后面的小组就会立刻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及时改进自己的表演。
四、反思
课堂气氛有所转变,真是令我高兴。两次上《饭钱》,由于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同,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第二次的教学,正是把握了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课文,注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独自理解和领悟。
我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文章,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同时还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使他们在小组、大组中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追求,我想要做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创设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把课堂真正地还给我们的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但是,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暂时还无法解决的问题:有的学生因性格等原因,学习活动中不善言辞,常常被忽视;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要他去自学、探究、表演、评价,很不适应;当学生被调动起来后,如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保持严谨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作者单位:上海市莘庄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