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际 促进数学教学
◎ 杨芳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主要是解决生活问题而产生的学科,只有利用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到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
关键词:生活实际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主要是解决生活问题而产生的学科,那么怎样能让学生学起来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使他们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识必须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让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例如我在教完《认识人民币》后,布置了这样一道实践题:“如果给你10元钱,让你到商店买几样东西,你打算如何支配这些钱?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这样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走进商店,参与实践购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数学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联系生活、处处留心: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除了以知识性内容为素材以外,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比如: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我们会发散学生的思维,想出方程法、假设法等很多方法,其中,假设法就很好的用到了推理。再如六年级下册“数学与生活”中,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案?学生经历列举的过程并进一步推理,思考总结其中的规律。因此,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要不断深化拓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游戏中有“数学”,有“合情推理”,给学生一双用数学的眼睛,让他们学会观察、懂得分析、善于归纳,提高合情推理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归纳、猜想、类比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而通过演绎证明或寻找反例说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两种推理能力并不是相互割裂的,正好相反,他们协同发展,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很大帮助,基于此,我们在数学中还需要是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逐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数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