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 陈军超
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教育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 利用教师自身激情来感染学生情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根据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譬如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能被兄妹俩的真情所感动,学生才能体会的亲情的伟大。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二、利用教材丰富内涵来调动学生情感
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因而,教师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 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也听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小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着,蜻蜓在荷花上快乐地舞蹈。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与插图最为照应,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以“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习。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丰富学生情感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形式及学生的学习形式。恰是形式的新颖、形象、鲜活,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迫切情感得以激发,并由此引发读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如《台湾的蝴蝶谷》的学习。在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难句掌握情况时,教师佐以充满情趣的课件:春天,山坡上野花烂漫,一群五颜六色的蝴蝶飞过。教师说:春天来了,蝴蝶“飞过花丛”。我们快采几朵小花送给她们吧!随即屏幕上散布着几朵小花,每朵花旁都有一个生字。孩子们读着生字,小花开合着;接着这群蝴蝶扇动着翅膀“穿过树林”。教师又说道:蝴蝶“穿过树林”。我们快摘几片树叶送她们吧!马上几片树叶翩翩飘来,带来了要重点把握的词语。学生快乐地读起来;转间画面出现一条小溪,溪水淙淙。教师又道:我们帮蝴蝶架一座小桥吧!只要我们把下面的句子读好,桥就会架起来了。这时出现句子,学生朗读。句子读好后,几个句子飘移到小溪上,架起了小桥。在此,信息技术所呈现出来的充满情趣的形式,将对学生字词句掌握情况的了解融于其中,在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学习的情感的同时,又引导学生感悟了“飞过”、“穿过”、“越过”三个词语的不同,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整个过程中,学生情绪特别高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荔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