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黎翠玲
摘要: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且不可逆转,计算机被应用在各个领域,随着时代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只增不减。中职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随着中职教育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其发展中的主流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对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展开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但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较低,且学生工作后较为吃力,难以在短时间内胜任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中职院校多与企业合作,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校企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传统的课程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鉴于此,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尤为必要,并且十分迫切。
一、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符,课堂一片沉寂,毫无生气,只有教师的讲课声,课堂授课中,学生感受到的只有压抑,对学习提不起丝毫兴趣。究其根本,是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改革理念的作用,教师虽有运用新理念的意识,但却没有运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此外,部分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无法驾驭课程教学。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生心理、生理变化都十分微妙,情绪变化快、稳定性差,现代的中职学生,更乐于接受新事物,且思维非常活跃,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面子薄,自尊心强,他们自信又敏感,坚强又脆弱,多数学生犹如一个矛盾体,渴望变强,但是遇到问题时,又习惯性的后退放弃,缺少毅力,学生情绪变化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学习。计算机重在实践,但是由于学生心理脆弱,一旦遇到困难,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一)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直接决定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也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首要任务。首先,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且通过新老教师互助的方式进行互补。然后,引进优秀教师人才,为教师队伍注入活力。其次,校内组织进行讲课比赛,选出优秀课程,即每位教师拥有一门精品课,然后其他教师向其学习。再次,校企教师互聘,学校从企业内聘请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教师培训,并且让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
(二)注重学生心理建设。
教学课程改革再好,没有学生的配合也无法发挥作用,针对学生青春期,以及学生心理脆弱,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建设,保护学生信心,通过兴趣引导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尤其是对于学习难度较大的专业课,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根据学生调整专业课进度,调整课时进度。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设计中,对于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要进行预测,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克服困难,培养自信。
(三)工学交替教学。
中职教育为期三年,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将三年中的第一年、第二年作为理论年,将第三年作为实践年。具体而言在第一年中,上学期课程安排为基础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还有企业文化课,帮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并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下学期是对上学期专业知识的实践,对基础技能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巩固;第二年课程教学分为两部分,上学期是校内实操,将理论用于实际,并且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参观学习的机会,下学期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生产实践,感受知识应用在真实生产之中,体会知识的应用性,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不足;第三年的学生,理论知识已经成熟,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此时可以让学生进入企业,真实参与到企业生产当中,上学期使用师徒制,学生向企业人员学习,在其指导下进行操作学习,下学期让学生在企业进行独立顶岗实习,实现校企对接。
(四)针对岗位定岗培养。
校企模式下,学校直接向企业输送学生,为其提供人才,因此,学校可以向企业了解情况,针对企业所需要的岗位人才,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从而提高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提高学生就业率,并且帮助学生在步入岗位后能够快速胜任。具体而言,学校在选择专业课,以及在设计教学方案过程中,应该请企业方到校协商,共同制定,与此同时,应该针对课程设计,撰写教材,编纂教学时,应该注意增加真实案例,注重讨论与实践,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人才。
结语:综上,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积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针对企业需求,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红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析 [J]. 成才之路,2014(22):8-9.
[2]林伟婷.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J]. 中国市场,2016(29):234-235.
[3]朱智嵘.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J]. 科技风,2017(20):34.
(作者单位:广西桂东机电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