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思维能力的培养
◎ 吕银纳
几何图形属于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不少物品均能看到几何图形的身影,但由于几何图形的概念主要是通过归纳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等组成,十分抽象,不易于理解,不少学生在掌握几何图像的概念上均不理想。因此,教师需针对此情况,寻找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就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中几何图形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
一、回归生活实际,培养直观感知
几何直观,简单的讲就是借助几何图形的手段达到直观的效果。如果让小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借助几何图形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具体化,通过直观感知,就能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思考中产生画图的需要,在画图的过程中体会方法、感悟策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例如,在“圆”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首先向学生演示一幅动画:小熊、小羊、小狗、小鹿在动物王国趣味运动会上进行一场骑自行车比赛,小熊的自行车轮是圆的,小羊的自行车轮是椭圆的,小狗的自行车轮是正六边形的,小鹿的自行车轮是三角形的。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只小动物会获得冠军?通过动画的演示,将问题引出,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勾起了学生心里的“馋虫”,让他们达到“求而不得、欲言未能”的状态。此时,教师抛出重点,在满足学生求知需求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将上课效率提高。课程结束,还是要回到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圆的踪迹:哪些物体是圆的?为什么要做成圆形?换成其他形状是否可以?既温习知识点,又加深对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灵活解题思路,发展发散思维
学习几何概念问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几何问题,形式多种多样。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这样学生才能根据不同的题型变换不同的思维,进而达到对几何问题准确的解答。虽然,题型变化多样,但是几何图形概念却是固定的,所以,教师在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几何图形概念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学会灵活的应用,使学生学会以不变应万变,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且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几何学习的自信心也就会随之提升。
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摆出喜欢的物品或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由一种图形变成另一种图形,可以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可以变成怎样的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出各种花草的面积。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让学生设计一个锅盖。低年级可以先操作然后再去回想变换的过程,到了高年级可以先去想象,然后再去操作,然后再回想,在想象中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有效实验操作,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的亲手操作实验是最有效果的,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协同参与,空间几何观念真正地形成和巩固。在实验的操作中,学生通过丰富的图形、符号来感知、操作、参与探究活动,初步的产生演绎和论证的演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时,可以用量的方法。可是量的过程中有误差,为何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呢?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起来,学生一下子就活起来了,学生开始拿起剪刀把三个角剪下来,并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自然得到了数学结论。又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把两个盛有水且相同大小的玻璃杯中放进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让学生来观察水位的变化;当石块取出来之后,再来比较水多,学生生动而具体地认识到体积的含义和概念。当然,在实验的操作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折、剪、制作、绘画、实地操作等实验活动来加以理解。
总之,学生在小学时期对几何体图形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分析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因此,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的几何形体知识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把比较抽象的几何形体,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逐步转化,这样有利于促进知识结构的构建,为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渭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