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
四川省广安中学实验学校 李川
回顾几年来课程改革走过的路,我们曾和学生们,在课堂生活中共同分享快乐和兴奋,但是我们也有困惑。现在小学生很多不喜欢学数学,都认为数学枯燥无味。这就引起我们数学老师深思。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必须从上好一节数学课开始,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课呢?成为数学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从我多年的教学生涯,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及方面进行。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知
我们知道数学是来源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当我们看到课题时,我们应该想到与课题有关的生活实例进行引课。例如我在上“比的意义’这一课时,我首先播放北京欢迎您,这首歌,问学生,“这是什么盛会的主题歌”,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接着我又问,”你们知道哪些奥运会知识”,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到奥运会旗时 我问”你们知道奥运会旗有多长有多宽吗?”学生回答会旗长3米宽2米,我问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吗?学生一般会提出长是宽的几倍? 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长比宽多几米,宽比长少几米?等问题,我说长比宽多几米,宽比长少几米?我们以前学过,我们今天研究是长是宽的几倍? 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那么如何列式,学生列完后,3÷2和2÷3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呢?除法,那么在我们数学中还可以用比来说,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这时的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兴趣盎然,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地让知道用比怎么表示长和宽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把学生们都引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从而很自然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
二、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面对新知识,我们要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获取成功,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以学生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我在听著名教育家吴正宪老师教学《搭配》这课时,吴老师不是告诉学生有几种方法,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观察,不断比较中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内化吸收。吴老师先出示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让学生自己先进行搭配,学生兴致盎然的进行搭配。五六分钟后进行学生作品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出现以下几种方法。第一作品:(1)长衣和长裤。(2)短衣和短裤(3)长衣和裙子。(4)长裤和长衣。。第二作品:(1)长衣和长裤,(2)短衣和短裤,(3)长衣和长裤(4)长裙和长衣。第三作品:长衣——长裤,长衣——长裙,长衣——短裙。短衣——长裤,短衣——长裙,短衣——短裙。吴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对错,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第一作品(1)和(4)重复,第二作品:(1)和(3)重复,进行修改。问学生第一作品和第二作品怎么了?学生答写着写着写乱了,问怎么就写乱了?而第三作品怎么就写不乱?学生经过观察发现第三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不容易乱.而且写全了。吴老师这节课使学生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究从乱—全——序,从而使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学到数学思维,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但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自学讨论的时间。否则自学探讨就成为过程,没有真正实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自主探究不再是一句空话。无论是课堂教学中的导学案,还是小组探讨,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所学,有多思,有所议,有所获。教师应该把紧紧攥在手中的权利让给学生,从独角戏中走出来,会发现学生的表演或许更出彩……
三、注意练习的有效性
在课堂上要想练习的有效性,必须练习设计要少而精,有效课堂设计练习,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而且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炼,练习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典型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历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全面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求异思维。
四、巧设课堂结尾,思维意犹未尽
一堂好的数学课,从开头到结尾,师生双方都应该处于积极的状态,结尾也是凸显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不难发现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入十分精彩,课堂过程设计也很巧妙,可是对结尾却很少讲究,一般以布置作业结束教学。其实,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在此时,倘若教师能周密考虑,精心设计一个精彩的结尾,不仅能使学生巩固知识、保持兴趣,而且能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要讲究开头,突出中心,更要注重结尾,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堂好的数学课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会有更多更新的标准产生,但不变的永远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什么时候这对矛盾关系处理好了,这堂课必将是一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