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生物教师行为的转变
◎ 魏庆发
摘要: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关键在于教师行为的转变,它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走向。这就要求生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促使自己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行为
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三大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然而,在目前的生物课堂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缺乏充分的认识,“重结论,轻过程”的灌输式教学仍随处可见。鉴于此,本人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行为应实现以下几点转变。
1、更新教学观念,挖掘探究潜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经常是对学生缺乏正确的估计,总认为他们是被灌输者,需要教师扶着,甚至牵着,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而主动性与独立性恰恰在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中分别表现为“我要学”与“我能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和显在的学习主动性、独立学习能力。教师应自觉从“知识权威”神坛下来,充分信任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氛围,放权于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学习成为可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释放学生内在能量,使探究种子发芽、成长。
2、“稚化”自己,探知学生想法和情感
传统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当成容纳知识的容器,普遍流行“填鸭式”教学,上课时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得如何?很少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情感,有时甚至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强加给学生,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感到很奇怪,而不给予理睬,从而导致了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式的学习,泯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教育理论要求“人本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他们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有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学习时会用想象去发现问题,会以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建立学习动机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学生是新课程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故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稚化”自己,用自己的一颗“童心”去设想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
3、“开发教材”代替“挖掘教材”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的确是以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为蓝图,以指定的教科书为依据,教师遵照大纲和教科书所列罗的内容进行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的内容是教学的上限,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科书。教师上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挖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确保教学内容不超纲不超范围,这种上课抑制了教师的创新思维,这种行为下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封闭的、教条的和没有激情的,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而新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决定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是教学的底线。使用教科书的理念不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去教,因而教科书的内容只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点,而不是教学的全部,而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水平及当地各方面的情况去开发教学内容,而且教师还要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还要开发出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各种资源。
4、“搜索信息”代替“搜索习题”
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导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环境,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是师生的唯一目标,因而教师要用大量的时间去“搜集习题”,利用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效果,在这样的教学中培养了大量的“习题高手”和“高分低能学生”,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使我们的教育走进误区,我们的教育离时代进步的要求越来越远。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当今因特网已进入了千家万户,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人们第二生存空间--“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触网必然会使他们接触大量的新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开放我们的课堂,要求教师大量“搜集信息”,查阅各种资料去面对学生提出的新知识新问题以便引导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教育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从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教学行为的改变,确保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河南省光山县白雀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