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活,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 张志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塘水之所以清澈如镜,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尽管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呼声日紧,但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陈旧、呆板,教师讲,学生听,习以为常。这就扼制了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更难求创新,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活”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玉液琼浆,求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呢?我想,教师的导引和调控是最主要的。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兴趣浓郁,学习积极性就高,效果就好;相反,学生若产生冷淡、厌烦情绪,就会消极应付,效果就差。那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就离不开教师的激发。
1、巧设导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导语要像歌曲的前奏,为课文内容奠定基调,诗歌和歌词中有无穷的感人力量,可适当引入激发学生感情。《长江三峡》一文我这样导入:“李白有诗云‘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长江之歌》中也写到:‘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雄伟的长江,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气魄与力量。散文家刘白羽为我们描绘了长江中最为瑰丽奇特的一段——长江三峡。”还可利用背景,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可先给学生讲述艾青入狱的情况,接着谈他在狱中他睹雪思人,想起了他勤劳善良、哺育疼爱他的乳母。怀念、感激、眷恋之情萦绕于胸,化成了赤热的诗行,伴随深沉的语调,学生会很快沉浸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当然,导语形式多样,或温故知新,或设疑布阵,或展示图片,但必须以创设良好氛围为前提,一开讲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
2、鼓励质疑,让学生有慧眼独具的愉悦感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也不如无师。教师要启发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迷信课本,不盲从教师。创造总是从发现和吃惊开始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获得自信,有种胜过师长的优胜感。这样学习就会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兴趣倍增。
3、走出课本,联系生活
教材内容是有限的,如果课堂教学只是“抱着教材打滚”,只在一间房子里兜圈子,就难以得趣,难以求活,何况有些材料距今年代较远,很难引导学生进入境界。这就需要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与教材内容相通的联结点,巧妙地给学生搭桥架梁,化难为易,变枯燥为兴趣。《拿来主义》写于30年代,是针对封建复古、“全盘西化”等错误思想而提出的继承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法。若开篇即讲述背景、分析课文,学生会有陌生感和距离感。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开卷有益与开有益卷,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很快响应“开有益卷”,因为读书是要有选择的。于是我因势利导,又要求学生对于文化遗产如何继承谈看法。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来了,课堂效果极佳。
事实证明,语文课堂教学也不可脱离生活,只有与生活联系,才能生动活泼,生活是语文课堂的“活水”。
二、制造契机
教学契机是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和实际能力教师适当引导的时机。通俗地说就是教师点拨、启发的火候。它是能使教学活动得以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关键,教师可据此调节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有意识地制造教学契机,是把课讲“活”的前提。
抓住焦点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背景深远、社会性较强的课文,如鲁迅的小说,就得让学生的认识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有了足够的表面认识后,教师再根据教学重点设计焦点问题。要有一定分量和难度,能让学生通过一番分析讨论得出结论。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产生飞跃。如小说《祝福》的主题,要求学生直接概括较难,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是鲁四老爷和四婶,是他们把祥林嫂赶走后,她才死的;有的说是柳妈,是她给祥林嫂灌输了迷信思想,使她恐惧致死,有的说她的婆婆、收拾屋的大伯都促成了她的死;有的则说都有责任,轻重不已,……学生们各抒己见,难以达成共识。我抓住这一契机,谈人物在小说中的代表意义,指出鲁四老爷是恪守封建礼教的阶级典型,在这一阶段制度下,才有了祥林嫂的必然命运。学生心头的迷雾散开,认识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三、激活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仅是照本宣科,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难以教“活”的。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为了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库,更是为了让储存的信息在联想和想象中活跃起来而发生裂变,使有限变无限。联想和想象是艺术和翅膀,借助它,才能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让学生身在课堂而“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激活思维来活跃课堂。
在阅读中教师可抓住一个思维基点,要求学生找出多种思路求得多种可能的答案和设想。《故乡的榕树》是一篇情以物兴、借物抒情的散文。它以榕树为中心,联结了家乡的人和事,抒发了浓浓的乡情。于是我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联想:要抒写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还可借助什么来表达?学生的回答多样:门前的槐树、我家的老榆树、我家的老屋、一双布鞋、妈妈的眼镜、一盏油灯……学生的思维象引发的火花,迅速燃烧成片,教学内容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度。
在很多优秀作品里,作者都留有让读者展开联想进行再创造的空白。这些空白正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极好情境。让学生填充这些空白。常常能获得思维训练的高效益。学生对这些自由想象的问题极感兴趣,往往有令老师意想不到的精彩回答;精彩的回答又可启发其他同学,很快就会形成抢答局面。创造的火花五光十色,课堂也活跃异常。
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强化了群体主动、极易创设自由而活泼的课堂气氛,也自然能更好地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
日本早稻田大学曾做过一项试验,将两粒相同品种的西红柿置于不同的环境中,结果长在普通环境中的结实仅十多个,而长在科学配方水中的结实竟达一千三百多个,且甘甜鲜美。我想,语文课堂也应该给学生提供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营养”,而“活”的课堂教学正是他们最需要的“科学配方水”。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活”教学生、教“活”课堂,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而百花齐。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宣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