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
◎ 伏开霞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一直尝试运用讨论式对话教学法进行教学。在讨论对话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各种理念的交流与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彼此的共同发展和提升,对话打破了传统教学单独语状态,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中解放出来的情怀。但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流于形式化,为对话而对话,为热闹而讨论,对话缺少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有些讨论缺乏教师的具体指导,成了漫天空谈,有些讨论只注重了个别学生的精彩表演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还有的讨论主题不明确,时间分配不合理,刹不住车最后不了了之的现象等。针对上述问题,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主动探索,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以下认识:
一、师生双方要相互理解共同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的程度与自身特点是相关联的,话题设计是否与学生特点相匹配是决定讨论式对话教学法能否成功进行的前提和关键。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知识的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特点和心理个性特征,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本真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师生的相互理解和提高。
二、精心拟定讨论话题,创设互动性的讨论情境
精心拟定讨论话题,通过设置一些本身具备较大思维容量的疑难问题,进行质疑式的讨论,让学生突破已有知识达到思维创新的较高水平。
讨论的题目可以使教师拟定,可以是师生共同商定,优质的讨论应是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产生了新的见解,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是合作的和谐的结果是有效的。
讨论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有头脑风暴式,分享式,辩论式等。无论何种方式都要既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又体现合作性。以真心地告白流露出真情,以优美的言辞动情地讲述达到思想的碰撞。
三、精选讨论内容,激发开放性的思维活力
讨论的问题应该富有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体现开放性,时代性,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的统一,凸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话题缺乏开放性,讨论不仅难以深入而且发散性明显不够,师生交流互动只是一种简单重复,知识技能难以升华,所以要给学生自由的思想空间和活动空间,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思考,有所行动和收获。
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对课堂上的某一知识点进行交流,对某一专题进行研讨对某一活动进行感想和评论,对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讨论对某一试题解答的讨论对某一段话思维的敏感点进行的讨论等。切勿不切实际,让讨论泛滥成灾。既不要用高难点问题吓唬人,更不要用小儿科糊弄人。比如
四、恰当使用讨论方法策略
对话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技巧,需要讲求方法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成提供一些能够引起讨论的情境观点,另一方面通过训练,使学生具备质疑的能力,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讨论应以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设定的教学情境中,去掌握方法,发展思维。
五、正确引导,组织有序,由预设走向生成
我们在组织课堂讨论时,不仅要为学生创设自由发表个人意见的空间,也要提高他们讨
论的有效性,当讨论出现争执不下的现象时,老师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对于处于混乱中的讨论,教师要适时介入,增加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走向有序。教师在讨论中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总结者对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的结论,解决方案进行概括,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满意度,对讨论的问题特别是有关是非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总结,以形成正确的观点。
例如下面的教学案例,这是江苏盐城中学李仁甫老师执教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个片断:教师总结:“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人格的光芒,穿透时空,在我们的心中闪耀。他的思想让我们的生命从世俗的尘网中挣脱出来,不为智累,不为情牵,不为名利搅扰,从而能够找回自由清洁的精神。”学生质疑:“我觉得这篇文章有点消极,难道无路可走的时候一定要想起庄子。孟子吗?”教师对此问题作出肯定并让学生展开讨论,以下是讨论的精彩片断:
生1:“我认为关键是‘无路’二字,既然无路,还谈什么出路呢?学庄子,当然是无路之路,不得已而为之,但又必须为之。”
生2:庄子这样做太消极了!即使庄子这样做,我们也不能跟着他做啊!事实上,孔孟周游列国,也是无路可走,但是他们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依然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这样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有水平,我会写一篇《孔孟: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来激励人们在无路的地方开拓出路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鼓掌)
生3:人格有志嘛!况且庄子也有积极的一面,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不与狼共舞,这种自由独立高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4:可是如果当时人人都学习庄子了,社会还会进步吗?
师:你的发言给了我一个启发,就是当时人们的思想风尚是什么?有没有人人都学庄子?同学们争论了半天,不妨再回到课文,想想:当时的文化传统是什么?
生3:文化屈从权势。
师:是的,既然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屈从权势”,那么难道不应该有一种思想来防止一些人道德滑坡吗?难道不应该有一个教师高洁、思想独立、身心自由的人嘲笑这样的滑坡行为,提醒有可能滑坡的人,挽救正在滑坡的人吗?不仅当时的人们需要庄子提醒和挽救,就是今天,我们也需要他来提醒和挽救啊!因为我们是从“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里走出来的,“摧眉折腰事权贵”仍然有可能是大批的人们最容易选择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就这样轻易的放弃独立和自由,那么我们国家民主建设的速度就会大大减缓。
这篇课文就是这样立足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实际来写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庄子永远代表着一种可贵的意识形态,它尽管不会成为激励我们在崎岖山路上前进的动力,但是它可以成为防止我们在山道上滑坡的栅栏。(掌声)
这真是有质量的精彩对话!教师以其深厚的底蕴立足文本,及时而又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展开讨论。学生争论不休以及对课文关键处略有所悟时,李老师都能抓住机会,以精当的话语予以点拨。当学生的 争论游离课文,以“如果”代替课文的本来意思时,教师及时提醒“不妨再回到课文”并提出关键问题:“当时的文化传统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深入思考,当学生以“文化屈从权势”表示对庄子所处时代的理解时,教师顺势总结,引导更深入的体会,帮助升华认识。
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学生及即时闪现的火花,教师要敏锐的捕捉,及时提出新问题,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超越预设,应对变幻莫测的课堂生成。对话讨论使学生感到了心灵撞击对自己成长的宝贵和重要。在讨论中,学生表现之独特,见解之新颖,理解之深刻,语言之精辟,常常出乎预料。
有目的有准备的对话,往往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在讨论中,学生必须边想边说出他们对某问题、观点的想法,学生通过思考和有效的互动,能获得心理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提高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由于在思维的撞击中许多观点自然生成,更加开拓了思维的深度。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蛟龙中学)